宋晓军:“两会”与“海、陆之争”

宋晓军:“两会”与“海、陆之争”

在3月5日“人大”发言人公布了中国2012年国防开支比去年执行数增长11.2%后,英、美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是否要建立远洋海军。3天后,美国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阿什顿·卡特(Ashton Carter)马上在瑞士信贷组织的一次工业研讨会上表示,美国将增加在太平洋的海军部署,其内容有增加1艘航母和将舰艇数量从海军的52%增加到60%。同一天,中国《解放军报》报道了两位军方“两会”代表呼吁,国家应该突破“重陆轻海”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加快设计总体的海洋发展战略。中、美两国军方看上去有些“顶牛”的表态,在网上也引起了军事迷们的争论。

事实上,在此前军事迷们在网上就对中国军事发展未来的重点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有过很多的争论。主张重点加强海军发展的,认为中国的海外利益逐渐膨胀,未来应把保护海上能源通道的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同时,他们认为,美国重返东亚所谓的“加强海军投入”是有很大水分的。比如今年1月5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的《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防务优先领域》的“国防战略指南”中,虽然强调了中东和亚太是军事力量的重点部署节点,但这个“指南”是基于10年内裁减4870亿美元国防开支额度制定的,而根据2011年11月国会“超级委员会”达成的削减财政赤字协议,从2013年开始美国国防开支将在未来10年再强制削减5000亿美元左右,而由于美国处于总统大选的“特殊时期”,因此“指南”回避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就连美国国防部官员也承认,如果强行削减协议生效,所谓的“指南”意义就不大了。因此,主张发展海军的军事迷们认为,按此计算,美国未来要逐渐减少15万亿美元的债务,海军最多可在太平洋部署现在所称的6艘航母的一半(可能还要兼顾日趋不稳定的中东)。因此中国应该抓住机会投入资源加强海军建设,争取在关岛以西的太平洋海域和南中国海海域在制海权上夺取局部优势。

2011年8月28日,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并成功访问卡塔尔、泰国的中国海军第八批护航编队返回浙江舟山

而主张重点发展陆上力量的军事迷们则认为,海军建设投资周期太长,中间的技术突破环节过于复杂。中国的造船行业虽然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2011年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和新接订单量都达到了世界第一,但船舶配套本土化率仍徘徊在50%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分别是95%和90%。总之,比起日、韩而言,中国造船产业尚有产品结构低端化、生产效率效益低、产业集中度低和创新研发水平落后等差距。如果加上美国海军的技术存量,若中国急于在西太平洋和南中国海争夺制海权,恐怕会是“截长补短”。另外,海军战略和陆军战略不一样,陆军局部败了可撤到下一防线还能喘息再战,而海军败了一切就白搭。美国借助海军重返亚太,本质上还是释放金融、IT、军工等服务业和高科技的过剩产能,进而维护其美元的“海军本位制”。考虑到亚太国家与中国贸易额的增长及与中国产业的关联度,中国在亚太还是应该借助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与美国玩商战。而对于中东和非洲地区,中国应该考虑通过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及陆军的优势综合发展。

那么军事迷们在“两会”期间提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吗?刚好在一个有前全国政协委员和“发改委”官员的饭局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们。他们一致认为,这需要有一个统筹规划的部门来考虑。虽然他们都没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但是根据我了解的那位全国政协委员、前财税高官的提案,还是有所收获的。他认为,消除收入差距拉大的方式,不能规避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为此他建议,中国外贸应该实行三个转变:出口商品的重点应该从普通的消费品转向机电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出口市场应从美国、欧盟转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方式应从产能出口转向资金出口带动产能出口。听上去,最后一条有点像“二战”后美国从英国手中“巧接”了海权后的“马歇尔计划”。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不可能有美国当年那样的机遇怎么办?为此我在网上将问题抛给了军事迷们。一位军事迷回应说:中国应该海、陆并进,以陆为主。原因在于美国没有强大的陆军,这样美国必然会在海上维持其海空优势,这将耗费巨大的工业和科技资源。等到资源要被耗尽的那一天,自然就会回到谈判桌上来了。看到这儿,我想起饭局上“发改委”一位女官员问政协委员的话:中国输出产能用什么价值观做支撑呢?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