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新政引发隐私地震:用户隐私“被透明”

谷歌新政引发隐私地震:用户隐私“被透明”

对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来说,用户隐私的保护和商业价值的开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巨大的悖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娟发自北京 如果你用谷歌(Google)搜索了一款新上市的汽车,又在YouTube上收看了有关汽车的测评视频,或者在Google+上分享了相关信息,那么很快,你的Gmail邮箱里将会收到一堆有关汽车品牌的推荐广告。

而这样的结果则源自3月1日起谷歌面向全球推出的新隐私政策。它的一个重点就是整合了谷歌旗下 60 项免费服务,打通各服务间用户数据调用的障碍,让用户数据可以被其他服务交叉使用。

然而这个新政策一出便引来阵阵质疑声。有人甚至将这一政策变动称为“隐私里氏三级地震”,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交网络时代隐私保护前景的担忧。

“不作恶”信条遭质疑

人们之所以对谷歌的此次变动如此关注,是因为自2004年谷歌高喊着“不作恶”的理想主义口号上市以来,业界一直都认为它将坚守更高的道德标准,深信就像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在上市前夕发给股东的公开信中写道的那样:“谷歌不是一家传统公司,也不会成为这样的公司”。

但谷歌近期的举动却令观察人士和用户大跌眼镜。

以往,搜索引擎、Gmail和YouTube(2006年被谷歌收购)等谷歌服务都会单独存储用户数据。而此次谷歌对隐私政策的大幅改版,让所有服务都彼此分享数据,把以前并存的多项隐私政策简化为一种通行的隐私政策。按照谷歌的说法,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真正简单、直观的用户体验”,在旗下所有产品中将用户当做“一个人来对待”。

然而,对许多资深谷歌观察人士而言,这一系列行为则表明谷歌已经完全背离了提供“客观公正”搜索结果的承诺。人们想问的是,在网络隐私面前,谷歌还会坚持一向秉持自己的“不作恶”的信条吗,会不会和“传统公司”同流合污?

在英国副信息专员兼数据保护主管大卫·史密斯看来,谷歌的隐私政策太模糊了。“我国的《数据保护法》要求公司明确告诉其用户,它将来会把他们的数据用来做什么,而不是在将来某个不特定的时刻可能会用这些数据做什么。模糊的隐私政策并不利于用户有效地控制他们的信息分享方式,”史密斯说。他担心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电子邮件、日历、手机通话记录和搜索历史,现在被分享到了谷歌的所有服务中。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