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社会管理改革该走向何方?

杨宜勇:社会管理改革该走向何方?

未来改革社会管理方式的目标应该是:以和谐社会为基础,以利益协调为导向,以协商对话为机制。未来改革社会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党委坚持方向管理,政府完善公共管理;企业改进民主管理,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公民积极参与管理,全部主体合作管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呼唤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等价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之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是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变化迫切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方式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社会各阶层需求日益多样化,由此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住房商品化以及人口快速流动而使原来主要依靠户籍来进行社会管理的方式无法根本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与人在虚拟社会中交往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不对称现象日益严重;全球化过程中的国外突发事件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快速直接,国内突发事件日益受到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社会的作用也越来越有限,越来越需要其他社会组织的配合和合作。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大环境,原先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方式逐渐变得难以适应、难以应付。我们必须切实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改革社会管理方式,努力形成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方式。

改革社会管理方式要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从过去重防范控制、轻服务协商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从过去“推、拖、盖”的方式向“主动抓、及时抓、抓苗头”的方式转变;从过去偏重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转变;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向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共同治理转变。通过改革社会管理方式,使社会管理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多元主体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绩效,达到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目的。

改革社会管理方式的理念创新

价值层面的理念创新:公平正义。所谓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必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工作层面的理念创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作为执政党,在工作层面我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这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目标层面的理念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缺乏完善的“规范因素”的时候,不和谐便会出现。要消除这些不和谐,必须从制度入手。

改革社会管理方式的具体要求

一切服务于改善民生,让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体面。党中央关于民生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切服务于维护民权,让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有尊严。民权是公民在政治领域里享有的民主权利。只要各级政府维护好老百姓的民权,维稳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此外别无他途。只有把民权看得高于一切,切切实实地加强保障民权(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的制度建设,才能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