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部制改革开启数年后,出现领导扎堆、专业人才流失。这是大部制改革后遗症,还是先天不足?
广东省佛山市编制办最近比较忙,面对媒体记者的频繁造访,工作人员显得有点应接不暇。
媒体之所以高度关注佛山的编制,与此前网曝该市大部制改革后各区副局长扎堆现象有关。在佛山市高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被曝出有10名副局长后,高明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继而被曝副局长多达19名。
法治周末记者佛山调查发现,佛山市禅城、南海等其他四区也存在副局长扎堆现象。
机构越来越精简,领导队伍越来越庞大,这到底是“大部制”改革中的必然产物,还是大部制改革后遗症的初显?
一夜减少25个部门
提起广东大部制改革,人们自然会说起“顺德模式”。这个面积只有806平方公里的粤南小县,体制改革却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曾经位居“珠三角四小虎”之一的顺德,作为改革的样板曾被广东省赋予准地级市行政管理权限,经济总量及GDP增长率等指标多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榜首,一度风光无限。
2003年1月8日,顺德正式并入佛山市,成为佛山的市辖区。七年后,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体制改革再次使这个粤南小县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2009年9月,珠三角城市深圳、佛山顺德区、广州、珠海相继启动“大部制”改革。这是继国务院机构“大部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迎来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其中,顺德的变化,几乎是在几天内完成。
2009年9月14日上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批示同意顺德大部制改革方案,当天下午,佛山市召开市委常委会作内部通报;15日上午,顺德区召开党委、行政、人大、政协四套班子党政联席会议,当晚,方案一并通报给各职能局局长;16日上午召开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宣布免除22名正局长,41个党政机构(含双管单位)及群团组织统一整合为16个大部,并确定16个大部负责人和副职人员名单;17日,各部领导全部进入工作岗位。
“41个党政机构大刀阔斧地调整到16个部门,其力度之大,创新之多,被外界称为‘石破天惊’。”顺德区组织部官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改革后,顺德区按照城乡发展规划、社会管理、经济建设等职能合并同类项,最终成立了16个部门。其中,党委工作部门6个,政府工作部门10个,精简幅度接近三分之二。
改革后的党委工作部门中,区委社会工作部是一个亮点,也是顺德的首创。顺德跨党政进行职能整合,将区委统战部、区外事侨务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工商联、残联相关的职责,农业局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区民政局双拥优抚、基层政权建设、民间组织管理的职责,整合划入区委社会工作部。
“机构的调整几乎是在一夜中完成,没发生什么波动。”顺德区一位官员坦言,当地公务员队伍能如此淡定面对改革,与当时改革遵循的“人员一个不减”方针有很大关系。
“顺德大部制改革实际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由于改革没进行人员分流,保障被改革者的利益,使得改革顺利进行。”这位官员分析说。
据记者了解,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顺德已拉开体制改革的序幕。1992年,顺德成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县”,将5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8个,各部门的内设机构精简了125个、临时机构撤掉了近100个,在编人员精简了223人。此为中国县级区划最早实施的大部制改革之一。
“1992年改革已精简了很多人,所以后来大部制改革,只是对机构职能进行调整,公务员人数没有减少。”顺德区区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梁建勋说。
“顺德模式”从形成、到佛山市内推广,最终遍及全省25个县,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这种快节奏的背后是广东省急迫的改革决心。
顺德模式四区推广
大部制改革顺德试水成功后,为广东省其他地方大部制改革提供了鲜活的参照样本。佛山市其他四区的大部制改革紧跟其后。
2009年10月13日,佛山市政府召开机构改革大会,正式拉开了市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大幕。
改革之后,市级政府机构共保留了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六大部门,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城管”、“大社保”等大部门架构。2010年6月,禅城、南海、高明、三水四区启动大部制改革,宣布参照顺德的改革方案,各区均设16个党政机构。
此后一年时间内,佛山对政府机构再次作了调整。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整合组建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以及市城市综合管理局整合,组建新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在此次机构调整中,交通部门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其中,原先属于建设部门、城管部门以及公安部门负责的轨道交通、道路基础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等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职责,均划归了佛山市交通运输局。而在区级部门方面,禅城区更是重新组建了交通运输局,其他各区的交通运输部门职责也都进一步强化。
此外,“简政强镇”也是佛山大部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狮山镇与容桂街道作为佛山乃至全国的经济名镇,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水平,但行政体制却还是科级建制,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已成为阻碍两地发展的桎梏。
2009年11月9日,两地正式启动简政强镇改革试点。根据《佛山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除需由区统一协调管理的事项外,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依法赋予试点镇(街)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港澳通行证一般要到市级公安部门办理,而我们这边一些大的镇就可以签发。”佛山市编办行政机构编制科科长蔡国雄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佛山市通过区委托、授权等方式,在镇(街)设局或分局,行使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委的审批、许可或执法权限。
蔡国雄解释称,上级主管部门派出(驻)镇(街)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以镇(街)领导为主。
在容桂、狮山探索“简政强镇”的基础上,佛山市其他31个镇(街)也先后实行“简政强镇”改革,并将政府服务延伸到村(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