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取得进展
在多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医院院长看来,由于体制的阻碍,特别是改革缺乏具体路线图的情况下,指导意见当初设立的9大任务,在实际的试点工作中,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这一项得到了比较好的执行,这其中又以双休日门诊、预约挂号、推行优质护理等三项内容为代表,这也被视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成绩。
“目前出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能推的就往前推,但是因为好多体制改革不配套,很多改革也推不动了。”
为什么双休日门诊、预约挂号、推行优质护理这三项内容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按照负责这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的总协调人吴明的说法,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都是属于卫生部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能“推得动”。
但是,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并未随着这三项改革的推开,而得以有效缓解。
200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推出了预约挂号服务,其初衷是为了缓解挂号处人满为患。时至今日,拥有全国最多病床的华西医院,其一些科室专家号仍然一号难求,华西医院继续承担着成都市近一半的门诊量。
双休日门诊,也是卫生部设想的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路径之一,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据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2011年,北京市二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门诊后,大医院的就诊能力提高了三分之一以上。这仍然赶上不上患者的增长速度。3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来到北京市友谊医院,尽管当天是周日,但早上7点半,大部分科室的八成以上的专家号已经挂完。
但也有声音认为,无论是双休日门诊,还是预约挂号制,均谈不上实质改革。“铁道部推出了高铁,你能说这就意味着铁道部已经开始改革了吗?”一位要求匿名的卫生系统资深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种种措施,最多只能说是卫生系统的发展和进步,远远谈不上本质改革,因为这并没有触动体制和利益。
如何解决医患之间的供求矛盾,在一些医院院长看来,解决的办法很简单。
“如果公立医院扩张的速度赶不上人民的看病需求,那就应该开放外国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到医疗领域。”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孙诚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作为医院的副院长,他愿意看到他所在的城市能够有更多的医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