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第三步战略的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要稳定,不能有动乱;二是不能有把我们卷进去的战争;三是不能有大的疫情。就是不能有连续多年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特别是传染性的瘟疫。在这三个必要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2%,我们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现在的实际结果是,第一个十年,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1%,明显高出了7.2%的增速。只要达到7.2%的年增长率,十年间GDP就可以翻一番。因此,我们在2007年,提前三年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的翻番计划。“十二五规划”的年增长速度是7%。从中国目前的基础来看,如果年增长速度为6%,到2020年就能够实现原来预订的再翻一番的计划。从中国的实际经验来看,实际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规划速度。“十一五”规划速度是8%,我们实际做下来的速度,剔除价格因素,完成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0.6%,明显高出我们规划的速度,这就意味着,再翻一番的时间表肯定能提前。保守的估计,提前两年没有问题。第一个十年翻一番提前三年完成;第二个十年翻一番又提前了两年。二十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五年完成,刚好是2015年。从2015年到2030年,我们每年的增长速度不低于5%,就能够实现2030年比2000年经济扩展十倍的目标,成为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换言之,我们可以提前五年,即到2025年,达到当代现代化的门槛 。
所以,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出两个目标。一个近期目标,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实现全面小康。现在来看,就经济目标来说,肯定能提前。另一个是中长期目标,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当年小平同志提出的达到当代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按照上面的估算,这个时间表有可能提前。当然要实现这些有些要求,例如不能有战争。对此,我们估计至少15年左右的时间里,局部战争会有,但是全面战争,尤其是把中国拖进去的战争在15年时间里打不起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会变。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中国大概还有15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期,也就是到2025年我们可以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体制意义上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如果我们2030年之前事实地达到了新兴经济国水平,那就为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前后,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中国的机遇。由此,中国近现代史上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强国梦,就有可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成现实。
中国面临的挑战
机会是一种可能,是一种或然,要把它变成现实,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要不断地应对各种挑战。那么,中国所面临的实现发展目标最根本的挑战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是由2006年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来的。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穿越贫困,达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便会出现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现象,套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就是所谓“小富即安”。各种矛盾因此不断积累,经济不发展、社会停滞、矛盾加深。这就意味着,该国解决矛盾的能力每况愈下,资源越来越匮乏,最后导致全面危机的爆发。就此,把本来面临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错了过去,或者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一推再推。
(一)归纳起来,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受中等收入困扰比较深的有三拨国家。第一拨是“拉美陷阱”。第二拨是“东亚泡沫”。20世纪90年代,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这“亚洲四小龙”纷纷崛起,成为现代化俱乐部成员。跟着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这“亚洲四小虎”也纷至沓来地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但是他们没有像“亚洲四小龙”从中等收入阶段穿越过去,而是驻足不前。各种矛盾不断滋生、累积,加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搞一大堆技术含量低的重复建设项目。在世界经济繁荣、世界市场销路比较畅通的时候,靠低成本可以维持生存。一旦世界经济陷入危机,世界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这些低水平、低技术含量、重复建设的经济,遭受到了致命打击。到今天,这些国家仍然没有穿越中等收入,没有成为现代化的社会。第三拨是“中东、西亚、北非危机”。卷入“中东、西亚、北非危机”的国家包括有利比亚、叙利亚、埃及、也门、突尼斯等国。比照周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前些年社会是安定的、经济发展是快速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显著的。但是他们也是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长期穿越不过去。长期不能实现有效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衰退。各种矛盾在这个时间不断加深、危机四伏,结果一旦爆发危机,其速度之快、蔓延之广是当局者所想不到的,甚至是一些旁观者始料不及的。
(二)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探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根本原因:
原因一,内需不足。需求就是市场购买力,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需求一旦疲软,企业就会销路不畅。这样,企业资金的周转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企业应收未收款项的增大,就是三角债务增多。企业收不回来钱意味着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如果企业欠银行的钱到期还不了,就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一旦增加,意味着社会失业率提高,形成高失业状态。所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失业,远远超过7%的失业警戒线。一般地,一国在贫困阶段出现高失业,相对要好一点。因为,贫困阶段,农民比重大,因此失业的多是农民。农民群体没有组织,他们孤立、分散,不易滋生事件。一国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如果出现高失业就很麻烦了。因为在中等收入阶段,社会成员普遍受教育水平提高,在高失业人群里面有高学历人士,就是出现了精英失业。精英失业就很麻烦,因为他们懂外语、懂电脑、懂网络联通,往往可以很快地组织起来。在高失业里面,精英失业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什么导致需求不足?一方面,创新能力弱,投资需求上不去。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前一段高速增长的十几年中,投资增长很活跃、投资增长需求很快。为什么呢?发达国家根据比较成本原理,把一些在本国生产高成本的产业、产品和技术,转移到穷国。因此,这些穷国投资需求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建立在自主研发基础之上的,而是靠发达国家产品、技术的转移。由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国到了中等收入阶段,这个时候土地不便宜了、劳动力不便宜了。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有更穷的、成本更低的国家,发达国家就不再往这里转移产品与技术了,而是转移到更穷的国家。这时,增长了的国民收入能否转化为投资?增长了的国民储蓄能否转化为积累,去扩大再生产?这就取决于自主研发能力了。如果自主研发能力强,就可以把这些钱转化为投资。如果自主研发能力弱、创新力弱,有钱但投不出去。投的话,只能是在原有技术、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其结果就是重复建设。这样,一旦有经济危机冲击,就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过剩,这就是泡沫。所以,一国到了中等收入阶段,比贫困的时候有钱了,居民收入增多了,储蓄提高了,从直观来讲,投资需求能力应当比原来强了。但是,因为研发和创新能力弱,反而会使投资需求降下来。这时,发达国家产业技术的转移又在放慢,甚至是停止。由此,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扭曲,消费需求上不去。消费需求为什么会在中等收入阶段出现疲软呢?经济提高了,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应当上去啊?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高速增长,要看国民收入分配合理不合理。如果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很严重,大量的钱分配给了少数高收入阶层,而大多数社会成员收入增长严重迟缓,增长的福利更多地握在了有钱人的手里,消费就很难増长。越有钱的人,他们的消费绝对比别人要多,但是消费所占的比重很低。因此,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消费需求长期疲软。
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共同的特点在于:第一,不重视研发,不重视人力资本开发,不重视教育。一旦国际社会撤出资金,技术停止转移,他光有钱,没有产业升级的空间。这样,他的投资需求上不去。第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在带来别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疲软。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内需疲软,进而导致高失业,引发社会剧烈振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