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核心提示:中国所面临的实现发展目标最根本的挑战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有三个根本原因:一是内需不足。由于不重视研发和人力资本开发,收入分配两极化很严重,导致内需疲软,高失业,引发社会剧烈振荡;二是成本攀升;三是市场化改造、制度创新滞后。突出表现为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按市场效率的原则,而是按腐败指数分配。

今天我结合两会精神谈一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方面的问题,具体讲四个方面:一、中国面临的机遇;二、中国面临的挑战;三、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突出矛盾;四、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中国面临的机遇

首先,要明确中国当前处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经济数量指标;二是经济质量指标。经济数量指标,主要指GDP规模,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包括GDP总量、GDP人均水平、GDP增长速度,以及本国GDP和世界各方面比较的相对水平等。这一系列的指标通常被看做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数量、规模方面的指标。它主要从量的方面体现一国经济所达到的状况。经济质量指标,主要指经济结构指标,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它反映一国经济发展质态方面的提升。从这两方面大体上可以判断出一国经济发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一)中国经济数量指标分析。第一,GDP规模。《政府工作报告》公布,我国到去年年底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达47.2万亿。按不变价格计算,47万多亿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GDP水平提高了20倍。就是说,中国人现在15天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可见,从总量来看,中国经济的提升速度还是很快的。按照最近三年大概1:6.5的平均汇率计算,47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达7万多亿美元,占到全球GDP比重超过7%,接近8%。如果在世界排序,位居世界第二。美国去年GDP总量接近1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20% 以上,居于首位。因此,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是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大国;第二,GDP人均水平。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达到13.4亿,因此我国的人均GDP为32000多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它比1980年人均GDP提高了16倍。换句话说,中国人现在20天生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一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见,速度也是挺快的。但是我们在世界的排序情况不太好。把32000元人均GDP换算成美元,中国人均GDP是4800美元。全球2010年70亿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8700多美元。在世界银行2010年公布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国民收入排序当中,中国位居第124位。按照2011年统计出的4800美元的中国人均GDP水平计算,预期今年年底我们有可能提升到世界第122位,或者第121位的水平。可见,中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排序中是比较靠后的。我们这个水平和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接近的。当前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现在是4400多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在仍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二)中国经济质量指标分析。除了GDP数量方面,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在于其经济质量,也就是它的经济结构。结构的变化、结构的提升真正反映一国经济实质性的进步。19世纪初的1820年,我国GDP总量占全球GDP的36%。1820年中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从1820年到1840年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原本是世界经济大国的中国沦为了任人宰割的鱼肉呢?从经济上看,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比重最大,比当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GDP占世界比重都大。但是,当时支撑中国GDP的产业结构是传统农业,诸如稻谷、牛羊、土布。英国、法国的GDP规模没有中国大,可是支撑他们的产业结构是现代产业结构,诸如钢铁、煤炭、蒸汽机、工业动力。可见,中国的经济质态层次较低,整个经济的竞争力比他们落后。当时中国还处在传统经济社会,而他们已经进入到了近代经济社会。

中国这些年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比较深刻的,这里我给大家分析几个比较突出的指标:

第一,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是70%以上,接近80%。在当代,最穷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是72%;解决了温饱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是54%;小康社会,即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是40%;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即全面小康社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是25%;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即新兴经济国,也就是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改造的发展中国家,其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是9%。如果一个国家的传统农业就业比重降到了一位数,那么,可以说这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现代社会。当代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大体在5%左右,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是1%多一点。总之,经济越发达,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反映在就业结构上就越低。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是78%,比当时最穷国家72%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还要高。根据两会报告的数据,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比重是37%稍微多一点,比起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41%。中国劳动力总量是7亿多人,41%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就是两亿八千多万人。因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发展成就,就是使两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当中转移了出来。这个结构表明中国现在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工业化率。按照当代国际标准,中国工业化按照区域划分,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的工业化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即完成了工业化;东部沿海省份属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工业化完成了70%以上,到了工业化后期;地处中部和西部交通要道、资源条件比较好、原有工业基础相对比较扎实的省市,其工业化达到了50%到70%之间,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的落后地区,工业化率大体上是 50%以下,有的甚至在30%以下,诸如贵州、青海等。如果按照各个地方经济比重加权平均的话,总体上我们现在的工业化率达到70%左右。按照当代标准,我国已经达到了工业化中后期。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基本实现工业化呢?十七大报告开出了一个时间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在经济结构上基本实现工业化。现在我们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其特征在于:一是工业化没有完成,尚处在工业化过程;二是工业化水平到了从一般制造加工业向重工、重化工结构转型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加速期。我国工业化水平也表明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城市化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化率是百分之十几到20%以下。两会报告讲,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第一次超过了51%。从世界范围来看,2009年全球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乡村人口,城市人口超过了50%。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比全球平均水平还要落后,更不要说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是我们和自己比,速度还是很快的。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一国城市化率达到30%到70%之间,是这个国家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因此,中国城市化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期。同时,城市化加速期的到来,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又是休戚相关的。因为,没有农业就业结构的大幅度下降,就没有工业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从目前中国城市化的进展状况来看,也是处在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阶段。

第四,消费结构,即恩格尔系数。联合国根据恩格尔定律对当代各国的生活水平画出一个标准参数,就是如果一国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当中,食品支出比重占到60%以上,称之为赤贫,即温饱没有解决;食品支出比重占到50%以上,称之为温饱;食品支出比重占到40%,称之为小康;食品支出比重占到30%,称之为相对富裕,按照我们的说法又叫全面小康;食品支出比重占到20%,称之为富裕;食品支出比重占到20%以下,称之为极其富裕。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时候,城乡恩格尔系数平均是61%以上,其中农村约为63%,城市约为58%,也属于温饱没有解决的赤贫状态。

我国于1984年第一次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当时我们的粮食总产量达到6000亿斤,人均达到500斤。中国真正解决温饱问题是以1993年全国取消粮票作为制度性标志的。十七大报告讲,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多万人,现在不到两千万。当前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约为41%,城市约为36%。城乡平均恩格尔系数是40%左右,刚好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向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转型的消费结构。由此,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另一显著成就,就是使中国两亿多人口脱离了贫困。它反映在消费结构上,就是从贫困状况的消费结构转变为现在小康状况的消费结构。

进入21世纪,我们怎么从小康社会成为发达国家呢?即用五十年的时间实现第三步跨越。为此,按十年一段,我们做出了阶段性目标的分解:第一个十年,到201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GDP水平比2000年翻一番,就是增长一倍。达到当代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第二个十年,到2020年,GDP水平再翻一番。按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GDP水平比2000年增长四倍,翻两番。达到当代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我们叫做全面小康的社会;第三个十年,到203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GDP水平比2000年增长十倍。达到当代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就是当代新兴经济国。其含义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上的新型,主要指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指标;二是从传统社会转变成现代市场化、国际化的经济社会。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