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毕业设计拖了就业率的后腿?

不能让毕业设计拖了就业率的后腿?

眼看就要毕业离校了,牟立明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找个地儿把自己‘卖掉’”。他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找工作中:白天早起参加面试,晚上修改并网投简历,没有面试的周末再去各个招聘会走场。

在忙活求职大业的同时,这位北京某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不得不为另一件事分心——断断续续耗时近两个月的毕业设计和近3万字的毕业设计报告。

每逢毕业季,高校毕业生身上便背负着“两座大山”——“就业”和“毕业”。不过,不管是校内的BBS上还是校外的社交网站上,充斥的多是有关“就业难”的呼声,“毕业难否”则似乎从来不是个问题。

“我找到工作了还能不让我毕业?”抱着这样的心态,牟立明搬出就业难、实习忙的理由,向院系学生工作老师和指导教师交差,“混过去了就‘完事大吉’了。”

像牟立明这般应付毕业设计,在本科生中是普遍现象。前不久,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真明在科学网博客中明确表示——从今以后不再参与本科毕业设计的考评工作——此观点一出,再次引起了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走过场”的关注。彭真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学生到最后甚至连起码的任务都还没搞清楚,答辩前东拼西凑就形成设计报告,这样的考评工作不做也罢。

毕业设计买卖成风,造假手段五花八门

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能直接买卖,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可以明码标价“代写代做”,这就是“学生们对待毕业的现状”,彭真明用“极其混乱”一词来形容。

杨琳是北京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和牟立明一开始就抱着应付的心态不同,她起初信心满满,准备好好做一个设计——“动态汽车的硬件原理与设计”,但在收到考研调剂失败的信息后,她改变了想法。

4月的一天,室友传来“可靠消息”,“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并不严格,听师兄说,没有实验和数据也没啥大问题,即便设计的是一个失败的产品也没人卡,最终都会通过。”

“那还费什么劲儿啊?直接买!”于是,几个室友合计着去网上淘“成品”。杨琳花了200元买了一份与汽车硬件原理相关的电路设计,然后仿照其中的电路图,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设计说明,照着葫芦画瓢,没多久就完成了毕业设计。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淘宝网站上以“毕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有31052条数据出现。在这些从20元起步的“宝贝”(商品)中,最高价格达1680元,是一份名为“定制开发asp.net网站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商品,销量最高的是来自辽宁沈阳的毕业设计商品“计算机网站开发”,每月成交量达561笔。

将“商品”卖给杨琳的淘宝店主告诉记者,这些价格不等的商品也有档次之分,其中200~300元的属于 “半成品”,需要学生修改程序代码、填补实验数据才能完成;价格稍高一些,500元左右的,是属于不需自己再费一点力气的“成品”。

除了“公开买卖”,上网扒资料的性价比更高,用杨琳的话说就是“毕业设计三宝”——“复制,粘贴,过就好”。此外,一些同学也会效仿学长,“拜托”时间相对充裕的低年级学弟学妹,让他们帮自己做毕业设计,事成之后,“摆一桌美食犒劳即可。”

这些做法在高校老师眼中早已见怪不怪。彭真明在博客中写道,除了部分推免生,其他找工作、考研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大都是在面临学校进行的初期、中期检查时,才会草草应付一下,“没花什么心思”。

以那些考研的学生为例,成绩未公布、复试不结束,就不会静心做毕业设计。等考研尘埃落定时,已经到了4月底,接下来1个多月的时间里,要做实验、编程序,还要撰写3万字左右的设计报告,如此“高效”作业,毕业设计的质量、答辩时的表现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报考了异地学校的学生,一般需要提前1个月,甚至更早时间赶到所报考的学校准备复试,“毕业设计基本就是敷衍。”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