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让考评组为难,但老师不想为难学生
彭真明的这篇博文得到了不少高校教师的呼应。有教师留言说,彭写出了教师备受良心折磨的心声,一边是学术的水准,一边是学生的前途,学生在面临选择的同时,作为评委的教师又何尝不是?这也是彭真明宣称不再参与考评的最直接原因,“学生让考评组为难,但老师真不想为难学生。”
回忆起去年毕业设计答辩时遇到的一个学生,彭真明颇为感慨。当时,这名学生已经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但其毕业设计却没有扎实的数据和有效的实验,如果照章办事,这名学生是很难通过评审的。这就意味着这个学生将拿不到学位证,“到手的工作也就泡汤了”。彭真明犹豫了。
最终,他“放过”了这名学生,给了61分。“因为60分不好看,61分表示过是过了,只是做得差一点,这样至少不会影响他的工作。”彭真明告诉记者。
“就业、考研”和毕业设计就像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时间少似乎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有老师建议,适当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应该可以改变当前毕业设计与找工作冲突的情况,比如,让学生从大三就开始找选题,在实习的过程中就确定毕业设计的思路,等等。
不过,类似这般从时间上动脑筋的想法并不具有太大的可行性。有学生指出,大三的学分虽不多,但大多是专业课,需要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进行深层次阅读,此外,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也比较多,很难挤出一大块时间来做毕业设计。
“根本不是时间的问题!”有人在彭的博文下留言,“只要愿意做,想做好,毕业设计一定能做好。”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走形式,其原因不仅仅在那些学生身上,还与高校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作为”有很大关联。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新建告诉记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尤其是资格相对较老的教授,就很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而是多交给研究生助教来做。没了及时和有效的监管,抄袭便“处处开花”,而年级愈高,抄袭现象就愈严重。
“对那些平时习惯抄袭、找人代写作业的学生来说,在毕业设计(论文)上弄虚作假是一种习惯性的反应。”刘新建说。
学校绝不会让毕业设计拖就业率的后腿
到底是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准愈来愈差致使评委的评审标准逐步下降,还是因为评委的评判标准越来越松,让毕业设计的质量走上下坡路?这个有点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让不少教师感到困惑。
就毕业设计的考评工作来看,因为本科生人数众多,学校层面很难做到一一评审,不少学校便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抽查。然而,由于专业领域不同造成的知识隔阂,使得专家们的考核也多着眼于形式,例如审查毕业设计报告字数的多少、工作量够否、图表规范与否等等。
具体到内容方面,还要依靠指导老师的“把关”。但是,扩招10多年来,教师少、学生多已是大多数高校都要面对的现实。刘新建说,他所接触到的教师中,一个教师最多的时候要指导二三十个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老师们分身乏术,没办法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非常细致的指导,其设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这般“无能为力”的局面让身处中间的教师显得有些尴尬。山西大学一位姓万的教授看到彭真明的这篇博文后说,不止一个同行告诉他,“真要给某个学生毕业设计不及格,影响到了他的毕业和就业,家长会找来,学院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也会找来,甚至学校的领导也会来打招呼。”
“学校真的会催着评委赶紧给学生‘过’的。”万教授告诉记者,学校和院系都不愿对毕业设计“设太高的门槛儿”,如果学生迈不过答辩这道坎儿,就无法顺利拿到学位证书,出去就业自然受阻,这对于学校的就业率是个很大的影响,而学校绝不会让毕业设计拖了“就业率”的后腿。
近几年,高校统计就业率的做法虽然为社会舆论所诟病,但一直未曾停下脚步,其最终的数据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财政拨款和专业审批,还会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和招生状况。“相比学校的‘生存大计’,学生的毕业设计自然成了两害相权取其轻中的‘牺牲品’。”万教授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