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一位退休下来的计委(编注: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3月,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3月,将原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和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一同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说的。现在的政府投资,100亿个里面只有30个亿最后做项目,另外70亿都被中间拿走了。所以修高速公路,修任何东西,都比别人成本高,为什么?腐败。
产业政策有一个假设。政府官员比企业家更能看明白未来。企业家投资,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冒着风险。
我们不相信,少男少女坐在办公室,反倒有权力说这个不能投资那个能投资。发改委官员老说产能过剩。你怎么知道过剩?
1990年,中国有200多家电视机生产定点企业,新企业要进都进不去,结果有一些地方偷偷进去,现在电视机企业有哪一家是那200家定点企业?包括我们上海的金星电视,还有吗?没有了,还是市场说了算。
产业政策,很糟糕的东西。产业政策现在变得是人们去寻租的一个方式,政府给钱,就去想着怎么讨好政府。
一些所谓高科技企业就是靠政府补贴赚钱。所有这些政策,创造了一个腐败产业。
国务院刚出台150亿元支持微型企业的贷款政策(编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12年4月19日发布),就有人找上门来帮你搞贷款,20%的回扣。国家的财政增加太快,政府钱花得实在是没有效率。
政府所有的干预都抑制了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尤其是,高科技这个东西更不能靠政府做。什么叫高科技?就是大部分人弄不明白,只有少数人在猜,企业家就是猜。政府坐在那里审批,找一些专家,专家能懂那个东西?
可以想象一下,谷歌、Facebook、苹果,甚至30年前的微软,政府专家审批能过吗?肯定过不了。
去年去美国加州访问,我们的企业家就问“摩尔定律”(编注: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提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1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该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的提出者如何看待政府对高科技的扶植政策。他不相信政府审批这些东西,政府怎么能通过评审评出来哪些东西有前途?企业家的精神要通过市场检验,最后才是有希望的。
政改不能拖
1980年代、1990年代的中国企业家就像牢里面的,我们自由很少,但是每天充满希望。现在我们看起来自由,但是胆战心惊。
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我们讲到的政府改革。
政府的因素导致什么问题?在一个好的制度里,合理就是合法的,合法就是合理的;一个不好的制度里,合法的基本不合理,合理的基本不合法。
我们计划经济就是这样。我们改革就是增加后者,减少前者。如果一个国家里人们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是一个罪行,这个体制就有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
中国企业家搞的是制度创新,美国企业家搞的是技术创新。什么叫制度创新?如期权激励能不能搞,如何转制,等等。真正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家不需要太关心这些问题。
中国一个企业上市要花企业家多少时间?中国企业上市,老总剥一层皮。还要审批,还要找发审委,认识人不认识人就不一样,还经常有人找我,还好我不认识人。这是中国的悲哀。
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空间很小。企业家现在到了什么情况?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是在坐牢,他觉得有人营救他;而另一个人是自由人,但是有人在追捕他,你觉得哪一个人感觉更好?牢里面的人。
人的幸福感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1980年代、1990年代的中国企业家就像牢里面的,我们自由很少,但是每天充满希望。现在我们看起来自由,但是胆战心惊。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个东西不可能再拖下去,无论从我们内部的挑战还是从人类进步本身来看,都不可能。先搞经济自由化,然后实现政治民主化。但不可能停在这。中国只要停在这就会倒退,一停止改革就会倒退。国有企业越来越大,民营企业越来越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