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4月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由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经济活动疲弱,全球增长率预计将从2011年的4%降至2012年的3.5%。实际上,在2011年9月期《世界经济展望》付印后不久,欧元区再次经历了严重危机。2012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继续下调预期。
“眼下最担心的仍然是,欧元区危机如果进一步加剧,将触发一场范围大得多的避险风潮。”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警告说,“过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使另一个主要经济体陷入持久的通货紧缩,或使其经济活动长期疲弱不振。其他潜在风险包括:由于日本和美国的庞大预算赤字和债务,全球债券和货币市场发生动荡,以及某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活动急剧减速。”
5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武汉市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主持召开河北、辽宁、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六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国内经济的运行环境总体平稳,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对中长期经济的讨论交织在一起。“过度投资而内需不足”、“扩内需、促消费”的论断主导着舆论与决策。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必要听听不同的声音。《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刊发这组文章,试图深层次解析消费、储蓄与投资的真正结构,为读者提供参考。
李迅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上上下下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当今对经济结构的共识是过度依赖投资而内需不足。问题真是这样吗?从已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看的确如此,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总是一马当先,而高储蓄率也支持这种投资拉动模式的持续。但如果把这些关键性指标系统地做一个相关性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错乱,解释了一对因果关系,却又引出别的逻辑矛盾。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原因在于官方统计的偏失,还原消费、投资以及储蓄率的真实面貌对于我们把握下一阶段的投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投资高估、消费低估与可支配收入被低估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均超过最终消费,也即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靠投资拉动。但笔者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进行一致性分析后发现,自2004年起,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发生了明显的背离现象(图一),比如,在2005-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过程中,GDP增速却出现了上升。既然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是靠投资拉动的,那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的背离现象就足以引起人们对投资规模数据可靠性的怀疑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