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察觉危机如何防范?

无察觉危机如何防范?

无察觉危机有哪些重要特征?

构成结构的复杂性。这些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乃至深刻改变整个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无察觉危机,在其真正爆发之前,常常因其不易察觉而被忽视。各种不同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一种危机的爆发还可能带来连锁效应,导致其他危机的显性化。

空间上的广泛性。无察觉危机在空间上的广泛性,一是涉及地域的广泛性。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日益发达,无察觉危机一旦爆发,其影响很可能波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涉及人群的广泛性。无察觉危机在爆发之前,常常表现为弥漫在社会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和思潮,其爆发时的参与者或针对对象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人群,而爆发之后受到影响的群体也常常遍布各个社会阶层,出现“集体的行动”与“集体的受害”。

潜伏累积性和爆发的突然性。从时间上看,无察觉危机同时具有“长期性”和“突然性”两种特征。无察觉危机的相关隐患在真正爆发前会有相当长的潜伏期,表现为波及人群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怨愤情绪的持续积累,其爆发造成的后果同样具有长期性,应对和解决又是一个长期过程。所谓“突然性”,则是指无察觉危机达到临界点之后的爆发,往往具有较强的不可预料性。因此往往令政府部门措手不及,表现为令人震惊的重大事件。

与显性危机间的可转换性。无察觉危机与显性危机间的可转换性,一是表现在无察觉危机的爆发上,而另外一种转换方式,是针对显性危机的应对策略,很可能催生出新的无察觉危机。

无察觉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从无察觉危机的表现形式来看,政府、民众和社会是诱导其发生和最终呈现的三个载体,因此,深入剖析无察觉危机产生的根源,也必须从这三者的互动关系出发,探寻由此引发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民众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无察觉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机理。

政治问题。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朝着全面“小康”的道路越走越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应看到,在当前环境下,国际纷争频发、民族冲突不断,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社会问题。农民、工人一直是国家人口的主要组成,而他们所获得的财富和拥有的资源可以说少之又少。特别是影响着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农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也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密不可分,在以权力为轴心的分配体制下,政治权力越大,其所掌控的经济资源就越多。在经济紧缩的环境下,农民和城市下层人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随着底层民众生存状况的显著恶化,暗藏的社会问题将会成为国家稳定的潜在危机。

民众问题。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彭宇案、小悦悦之死等事件中体现出的人性之恶,除体制和司法的缺陷在推波助澜外,民众内心的自私和冷漠亦难辞其咎。中国社会病了,中国的民众也病了,化解社会的戾气和怨气,需要改变和救赎的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还包括民众自己。

为什么会对危机无察觉?

所谓“危机”,就是在导致社会不满的社会现实逐渐积聚的基础上,其负面影响经过社会心理的放大,最终导致的社会失衡、失序乃至动乱。

与其他危机形态相比较,无察觉危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们对这种类型危机的“无察觉”。无察觉既构成了危机的生成环境,也制约了人们对危机的认知和治理。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既然危机是深刻的、危害是巨大的,为什么人们对危机却毫无察觉,以至于危机突然爆发,造成巨大危害?显然,是人们的认识方法存在着局限,出现了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察觉危机本质上是人们认识的危机。

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危机“无察觉”?是因为我们忽视甚至无视社会心理。危机的发生,原本就是从社会心理的波动乃至震荡开始的。要消弭这种波动和震荡,不是 一个个地去找“源头”,而是要从社会心理着手,整体地去思考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才不会稀里糊涂地毫无察觉就陷身于危机之中。

当前社会中存在哪些无察觉危机隐患?

人口危机。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已进入关键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危机也已逐渐暴露出来,更有一些潜在的或被一些表象暂时掩盖的隐性危机正在形成。这些隐性危机不仅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而且往往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尽管一些危害很大的重大事故或危机时有发生,但从长期趋势来看,日益深化的人口危机才是我国所面临的事关民族盛衰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危机。由于人口危机比较容易被一些表象掩盖,使人们、包括政府决策部门至今仍未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基于人口危机的巨大破坏性以及人口变动的周期长、惯性大等特点,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积极应对。

消费率危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应该说,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就不存在问题与潜在危机。中国改革发展进入现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光环中隐藏着消费率偏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偏低)这一“病灶”。说消费率偏低是“病灶”,是因为这一状况与贫富分化、制度缺陷、道德滑坡等诸多隐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察觉危机如何防范?

第一,要有“预”而“立”。缺乏危机意识,看不到某些社会现象背后潜在的危险性,就容易被情感的冲动遮住理智的双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指觉察力、预见性。正确地把握事物,就必须得“预”,得准备,得觉察,得从周围大量的信息中挖掘出于己有利的,防备有害的,做好准备。并且要能够辨别和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敏锐地体察到事物的动向,及时地关注并且善于发现其中的“机关”,从而解开“密码”,拨开云雾见青天。

第二,要善于提升和优化危机预见力。提高危机预见力至关重要。危机预见能力就是在危机爆发之前、甚至在危机萌芽之初就能洞悉和把握住危机的本领,是一种事关能否主动掌握赢得危机博弈全局的能力。兵法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就是强调在开战之前应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敌方情况,只有这样才算抓住了博弈胜算的关键,而这就要求博弈当事方必须具备非常高超的危机预见力。在实战当中,显然只有具备更强危机预见力的一方才能做到这一点,也才更有胜算的把握。因此,要善于成功应对渐发性危机,就一定要侧重提升和优化危机预见能力。

第三,与那些无先兆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客观危机相比,这些主要由人们的主观因素所导致或深化的无察觉危机具有较宽阔的治理空间,只要改变或重建思维方式,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譬如对于危机的爆发要有预案,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多维思考,明察秋毫,审慎监管,防微杜渐,将危机的隐患消除 在萌芽状态。

(以上五问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朱启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彭刚、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何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赵丰、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霈恩联袂解读)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