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光:人类太空之旅经典回眸

杨宇光:人类太空之旅经典回眸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日前宣布,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即将在本月中旬实施,将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和正在太空轨道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对接。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是为了给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建设打下基础,此次有三位航天员随神九飞船进入太空,也将创下多项中国载人航天新纪录:中国航天员首次拜访在太空运行的小型空间实验室;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探访太空……

进入太空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神舟九号发射前夕,本版特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的研究员杨宇光博士,为读者讲述世界载人航天的精彩瞬间和女性在太空中写下的辉煌。

——编者

1961年4月21日,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成功完成绕地飞行,开始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迄今,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已走过51年。

其间,人类登上了月球,建造了巨大的载人空间站,航天员甚至可以将出现故障的卫星带回地球或在轨道上维修,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也在太空翱翔,未来还将建造永久性空间站。这其中的发展历程,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值得我们去回顾每一个难忘的瞬间

1961年4月21日,苏联人把加加林送入太空;

当年5月,美国人也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

激烈的太空竞赛,以美国人成功登月结束了第一阶段

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密不可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失去空中优势,以冯·布劳恩为首的日耳曼科学家团队开发了著名的V—2火箭,它可以携带一吨炸药,以超过音速5倍的速度攻击伦敦,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正是V—2火箭,奠定了现代液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基本架构,为发展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创造了基本条件。战后,美国和苏联分别继承了德国火箭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发展自己的火箭技术。

与战后初期大力发展轰炸机技术的美国不同,苏联从一开始就重点发展弹道导弹技术,并从仿制V—2火箭开始,逐步研发多级火箭技术,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并在此基础上,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苏联在第一颗卫星发射之后一个月,就把小狗送上太空,验证生物进行太空旅行的可行性,并取得了成功。之后,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成功实现了东方一号飞船的载人飞行。之后,又利用同一系列运载火箭不断改进,先后研制了上升号飞船和联盟号飞船,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三人飞行等骄人的成绩。

在美国看到苏联领先一步取得的辉煌成果时,火箭技术已经落后苏联一大截。1958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探险家1号,重量只有14公斤。为了尽快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美国用运载能力较小的红石火箭发射自己开发的水星号飞船,于1961年5月将艾伦·谢泼德送上太空,但无法绕地飞行,只能像弹道导弹一样上升之后马上落回来,返回时还要承受超过身体10倍重量的巨大加速度。而第二次飞行中,航天员格里索姆差点在溅落后的回收过程中淹死。直到1962年2月,通过改用推力更大的宇宙神火箭,美国才由航天员约翰·格伦乘坐水星6号飞船实现了首次绕地飞行。

虽然美国在载人航天发展的第一步处于落后地位,但前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荣誉极大地激发了美国的民族自尊心,在肯尼迪总统做出载人登月的决策后,美国倾举国之力,制订周密而大胆的发展计划,通过双子星飞船的飞行,掌握了登月所必须的舱外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通过研制巨大的土星五号火箭,解决了登月的运载能力问题。并最终由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在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取得了登月竞赛的胜利。

第一代空间站,只有一个对接口;

第二代空间站,具有两个对接口,可同时与载人和货运飞船对接;

第三代空间站,由5个科学试验舱与核心舱组成,重达100多吨,被称为“人造天宫”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美苏登月竞赛结束,两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开始向不同方向发展。美国选择了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作为发展重点,而苏联利用登月竞赛中研发的联盟号飞船和交会对接技术,开始发展长期在轨飞行的载人空间站。

交会对接是空间站技术发展的前提。航天员必须通过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才能进入空间站生活和工作。美国和苏联在该技术上也采取了不同的途径。美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有人参与的手动对接技术。并在1966年3月,由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的双子星8号飞船,与阿金纳火箭级实现了对接。但这一任务完成得并不完美,对接后飞船出现严重故障,只好立即分离并返回地面。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