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老不信”这个词,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并非所有老百姓都不信任、不相信政府,也并非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每时每刻都不信任、不相信政府,也并非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在任何事情上、对所有官员都不信任、不相信。当然,以笔者的观察,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而不被信任和相信的官员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且应努力解决,从而恢复和重建起政府和公众间的互信。只有让政府保持应有的公信力,社会才能和谐安宁,公众的幸福指数才能不断提高。
公众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七种心态
第一种,社会焦虑。由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较高期望值无法实现带来的焦虑所引发的情绪性反应。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尽管他们每天都在辛勤工作,本以为生活会越来越好,找到好的工作、收入不断增加、住上满意的房子等等,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期望中的生活目标总是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许也会承认自己能力不强、工作不够努力等等,但更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政府。社会主义承诺过要共同富裕,政府也承诺要公平正义,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毕竟与社会主义要求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成,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从现行社会制度中分享到应享的利益,政府的许多承诺没有兑现,而人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不少腐败和不公正,所以,他们对政府的话不再轻易相信。
第二种,不公平感。由攀比心理带来的不公平感所引发的情绪性反应。正如一个流行的段子所说的那样:觉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人在社会中生活,攀比心理难免都会有一些,比如:张三水平不如我,机会却比我多;李四能力不如我,提拔却比我快;王五什么也不是,却赚大钱、住大房子;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总看到一些小屁孩开着豪华轿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比来比去,结论是政府不公平、社会不公平,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公平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是越来越不公平。所以,不公平的政府无法让我们相信。应当说,我们的社会中机会不均等的现象确实比比皆是,尽管攀比心理有问题,但许多人的不公平感确有现实依据。
第三种,思维惯性。由曾经受骗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记忆带来的思维惯性。比如说乡政府前年号召农民种烟草,信誓旦旦地称政府会帮助销售,结果烟叶丰收了,乡政府却无法兑现承诺,农民听政府的话吃亏了;去年乡政府又派干部下乡动员农民种西瓜,结果农民又亏了。于是,当今年乡政府派人到村里,许多农民就说:政府叫我们种什么,就千万不能种什么。这种由“上当受骗”导致的惯性思维从逻辑上说是以偏概全,因为乡政府虽然错了两次,但并不等于它永远错误。但是,在这样的问题上,首先应当反思的是政府。
第四种,情感转移。由市场竞争带给人们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强,造成的负面情绪不正常转移和投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竞争的压力总是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处于紧绷的状态,加上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由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负面情绪滋生。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者,尤其是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果不能让人们感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反而总是看到一些人由于“人脉”关系或权钱交易而暴富,就很容易让人们把自己遭遇困难问题归因于政府、怪罪于政府。一旦政府与公众之间发生矛盾,那些满腹负面情绪的人们就可能把“无名火”发到政府的头上。
第五种,情绪发泄。社会弱势者的一种情绪失控状态。一些公众自身处于弱势地位、许多意见诉求无处表达,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旦出现政府处理社会矛盾时偏袒了强势一方导致群体性事件,这些弱势者就会参与到事件中,借机发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政府的不信任、不相信。学者于建嵘把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称为“社会泄愤事件”。这种借机发泄行为往往具有复杂的原因,包含明显的合理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