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飞:公众“老不信”的心态分析(2)

蔡永飞:公众“老不信”的心态分析(2)

第六种,从众心理。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的随大流心态。有观点认为,我国公众中之所以一些人轻易相信并传播谣言,是因为我国教育中缺乏对受教育者的说理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采取灌输模式,不是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而是要求受教育者死记硬背知识点,因而许多人养成了盲目接受他人观点的思维习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对此颇为赞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一个突出心理特征就是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在各种矛盾发生的现场,都会出现一些不相信政府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对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一个“众”,往往不管是非曲直,先附和上再说。

第七种,逆反心理。对全能政府的一种抗拒心理。由于我们的政府是一种“全能政府”,管得多、管得宽,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所以许多人对政府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说什么,我就不信什么。这种情况在网络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而网络上的所谓“网民”,主要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中有许多人还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正是他们正常的心理状态。他们在网络上表达对政府言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身心成长状况的影响。

“老不信”的对策建议

“老不信”的七种心态,总起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公众中许多人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相当程度上只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所谓情绪性反应,就是由外在刺激引发的非理性的反应。第二,这种情绪性反应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且不是持续性的。第三,这种情绪性反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很容易形成难以预料的双向伤害。总体而言,这样的心态是负面的,应当通过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努力,来消解、理顺、转化这种负面情绪,努力帮助人们构建和谐身心,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一定要照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照顾各方面社会成员的感受和心理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公众的思想认识、情绪反应,虽然跟每个人自己的生活状况有关,但主要是由人们生存其中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人们的负面情绪增多,首先是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秩序发生病变的反映。如果社会制度能够让大多数人受益,如果政府弘扬公平正义有明显成效,就不可能出现较多公众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情况。所以,一旦有公众表达了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意见,政府就应该看作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自己的工作出问题了。就应当立刻深刻检讨自己,查找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二,对公众的情绪性反应既要高度重视,也不能如临大敌、反应过度。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过列宁的一段话:列宁强调,在无产阶级“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进行的顽强斗争”中,“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群众的情绪是一种要求改造社会的自发性,它蕴含着强大的创造力,但也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破坏性。善于引导这种自发性,使之转化为自觉性,它就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否则就有可能对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破坏。邓小平说:“列宁所说的这个真理,现在仍然有效。”显然,邓小平的这一判断是富于远见卓识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把公众的情绪加以理顺,使之成为社会建设的正面力量,不仅是对执政者的考验,也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在此过程中,人们不应当把公众的情绪性反应过度解读为“敌对势力”,也不应当把这些公众的态度一概斥之为“不明真相”。按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的看法,人们的情绪、认识会随着各种现实的变化发生尖锐对立的改变,但人们不必对这种变化过度在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出现各种不同的思想认识是十分正常的,人们对此应当从容自信,宽待包容。

第三,努力建立一种引导人们释放和排解情绪的通道,给予处于心理困境中的人们更多人文关怀。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而只会让人释放和排解不良情绪,交流思想,明辨是非。对于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困难的人们,政府除了要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予身心关怀和抚慰。政府应当鼓励公众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去关心、关怀弱势群体和各种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让“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宪法原则体现和落实到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如果政府能够带领公众建立和巩固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社会制度,公众怎么会不信任、不相信政府呢?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