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目的是要摧毁苏联。西方一向对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感到恐惧,但又觊觎其自然财富。在先是与俄国、后来与苏联对抗的过程中,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大国,始终一贯的目的是:过去是消灭俄罗斯这个竞争敌手,现在则是防止俄罗斯重新成为竞争对手。为达此目的,西方采用了多种手段。
首先是中情局艾伦·杜勒斯纪要,后来又有中情局凯西计划,后者被里根和老布什总统积极推行。美国人深知苏联经济因为冷战对抗而高度紧张,于是趁势炮制了“星球大战”的神话,目的是将苏联拉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彻底拖垮苏联经济。这一伎俩最后得逞。
其次是美国对产油国施加压力,旨在大幅增加全球石油产量,从而压低石油价格。苏联一直通过石油收入在境外购买消费品,弥补本国轻工产能的不足。由于石油产量大增,每桶油价从35—40美元迅速下跌至10—11美元,这几乎接近苏联石油开采的成本。这重创了苏联经济,外汇匮乏令莫斯科无法正常进口,导致商店货架空空、居民不满情绪高涨。
其三是西方大国情报机构齐心协力,利用各种活动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在苏联成功组建了“第五纵队”。苏联内部的“第五纵队”来自于知识分子代表。对此,作家谢尔盖·扎雷金有一句准确的名言:知识分子应当明白,自己都干了什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明白自己言行的后果。
在雅科夫列夫领导的苏共中央宣传部的支持下,当时苏联几乎所有的传媒都落入那些鼓吹“必须派”手里。这些人极力鼓吹“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全面替换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当时大约有50名这样的“吹鼓手”、“传声筒”,让这些人在报刊上发声、在电视屏幕上出镜,用激进改革的思想蛊惑煽动民众。
如此一来,反对苏联政权的思潮终于占据了主流。
3.包括苏联知识分子在内的人们,不清楚社会政治体制更替会造成何种后果、没有奋起捍卫国家免遭分裂。大部分苏联百姓,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对所发生的变化盲目跟从,其实根本不明白其本质,也意识不到后果会是什么。一些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还推波助澜。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大多数人则摆出漠不关心的姿态。
当时的人们已经为生活所迫,无暇关注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权力争斗及其危害。套用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的话来讲:“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社会体制完全无所谓,对他们而言,能够买到些香肠更为重要”。大家欢迎变革,在他们的头脑里认为,资本主义就是意味着在商店里应有尽有,而人们的福利仍然会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样得到保障。但他们大错特错。苏联制度提供了最高水平的社会保障,赋予人们乐观主义精神,而这正是现今俄罗斯大多数公民所缺乏的。
三、苏联解体该怎么办?
接下来是第二个永恒的俄罗斯之问——“怎么办?”。如今,我们自然无法回到苏联,然而,俄罗斯也不能再像现在这样安于现状,要保住并开发横跨9个时区的广袤领土,仅靠目前的1.4亿人口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需要2亿—2.5亿人。而从人口现状来看,即便形势在未来出现好转,这一数字在本世纪100年内也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只剩下一条出路,这便是联合一部分昔日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如今的新独立国家。
在漫长隧道的尽头,曙光已在闪现。这便是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组成的关税同盟、统一经济区,我相信未来还将有其他国家加入,最终形成欧亚联盟。哪怕刚开始不是全部,哪怕只是俄国-苏联历史疆域的一部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