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网:从落后生产力到改革试验田(2)

地方电网:从落后生产力到改革试验田(2)

核心提示:地方电网企业近年来已经从“落后生产力”,开始转化成“电力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仅是拾遗补缺?

在电改“五号文件”中,地方电网被称为“农电”;《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电监会一位负责人最近在听取汇报时指出,“今后尽量不称农电,统一用‘地电’概念”。

传统上,在“中央统一办电管电”体制下,地电企业一直被认为扮演着“拾遗补缺”的角色,在中央电力企业延伸不到的地方发挥作用。

在一些大型央企难以施展的地方,地电企业往往能充分利用其熟悉当地情况、人脉深厚、调动灵活、管理成本低等优势,建设小水电、小火电和小电网。

有专家指出,地电企业也曾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当年,有独立利益诉求的地方发电企业大量出现后,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它们尝试了辅助业务社会化、采购招投标等当时来看很前卫的措施,“电厂经营管理也从代营代管开始,发展到自营代管,最后大部分电厂在2000年前后实现自营自管,为后来的厂网分开埋下了伏笔”。

随着独立电厂的增多,其与电网所属电厂在调度计划安排、费用分摊、电费结算、电厂服务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变得日益尖锐,导致以地电企业为主的各投资主体强烈要求改革,实现厂网分开。

“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地方发电企业的发展壮大,才最终推动了厂网分开”,有电力体制改革研究者这样评价。

地电企业目前面临的形势,显然更加严峻。随着各大区域电网的消失,央企电网“大一统”的趋势日渐明显,先天和后天的缺陷,硬件和软件的弱项,让地电企业有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

但对于电力改革下一步,输配分开该怎么走,有诸多专家寄希望于地电企业成为试验田。

“可以把目前已经实行了输配分开的陕西地电等地电企业,作为样本,进行深入研究对比”,有电力行业资深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样可以用事实来说明,输配分开到底要不要搞、怎么搞、搞了到底好不好。

国家电监会《2011年供电监管报告》称,“部分地区配电网投入不足,供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从“十一五”期间到“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输配网建设与改造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情况看,都是220千伏及以上电网投资规模“更加”或“继续”高于220千伏以下电网投资规模。

而5家主要地方供电企业,同期220千伏以下电网计划投资规模“明显高于”220千伏及以上电网投资规模,且呈逐年增长态势。

“在配电环节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扭转配电网发展滞后的重要对策”,一位研究地电企业的业内人士认为。

国家电监会新闻研究处处长李创军撰文指出,开放购电侧市场可以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一些地方已经有一些独立于大电网的地方电力企业,可以先赋予这些企业购电自主权,开展试点”。

“是通过兼并、继续走大一统的道路?还是坚持多家办电、培育多家市场主体,形成有效有序的竞争,走电力市场化的道路?这是下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需要分析的重要问题”,一位电力行业资深人士感慨,“多年来,关于配网改革的观点,从来没有统一过”。

“这几次事件的爆发,是一个机会,来唤起下一步电力体制改革怎么办”,这位电力行业资深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