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钓鱼岛之争
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源于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是历史遗留问题。如何解决钓鱼岛争端,是两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常所说的钓鱼岛其实是一个群岛,位于中国福建正东、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几个岩礁组成,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约4.3平方公里,该群岛即因钓鱼岛而得名。钓鱼岛上无人长期居住。
钓鱼岛历史上就是中国固有领土,在行政上明朝年间隶属于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1971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根据先前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规定,钓鱼岛本应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归还给中国。但是,二战后美国托管冲绳,并根据1951年的所谓《旧金山和约》把钓鱼岛划入冲绳。对此,中国政府当时发表声明:旧金山对日和约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因而是非法的、无效的。
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署“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后,美国政府表示,归还冲绳“施政权”对钓鱼岛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不难看到,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不惜在中日之间埋下钓鱼岛问题的祸根。
依据国际法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如前所述,中国至迟在15世纪最先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这已是中日两国官方和学界公认的史实。因此,钓鱼岛在15世纪即成为中国领土。此后数百年间,明清两朝将钓鱼岛列入疆域之内进行统治,在被日本强占之前,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一直有效存续,中国是其惟一合法的所有者。还需指出,国际法上的“先占”首先必须以“无主地”为客体。事实上,钓鱼岛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窃取之前是属于清朝的领土,当时虽无人定居,但绝非“无主地”。所以,日本提出的“无主地先占”主张根本不成立,日本并不具备取得钓鱼岛主权的法理前提。
英西直布罗陀之争
直布罗陀是当今欧洲大陆最后的一块殖民地。它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北岸、南欧伊比利亚半岛南端。虽然直布罗陀的面积只有6.5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3万,但它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交通要冲,在战略上具有重要价值。直布罗陀于1501年被纳入西班牙版图,1704年被英国在其同西班牙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爆发的战争中占领。1713年,英西两国签订《乌特勒支和约》,直布罗陀被割让给英国。英国驱逐了当地的西班牙人,大量移民进入了直布罗陀。1981年,英国又授予直布罗陀居民完全的英国国籍,为解决这个争端增加了新的困难因素。
但是,西班牙从未放弃收复直布罗陀主权的要求,并于二次大战后加强了收复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起,英西两国多次就该问题举行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结果。由于直布罗陀问题长期困扰着英国与西班牙的关系,英国首相布莱尔当政之后,决心寻求一个全面和永久的解决协议。联合国也不断敦促英西两国,尽快为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争端找到办法。在1997年举行的英西谈判中,西班牙提出了西英两国长期(不少于50年)共享直布罗陀主权的新方案,但英国政府没有及时做出积极响应。直到今年7月,英国才正式宣布原则上同意与西班牙共享直布罗陀主权。
这个主权共享计划遭到了直布罗陀地方政府和居民的强烈反对。直布罗陀部长会议首席部长卡鲁阿纳公开表示,该计划是“完全错误、无法运作和危险的”。许多直布罗陀居民甚至认为,英国同意这项计划是“出卖主权”行为。为向英西两国政府显示直布罗陀居民维持地位不变的决心,今年7月,直布罗陀地方政府宣布举行全民公决。这是直布罗陀居民就其归属问题进行的第二次公决。在1967年9月举行的第一次公决中,99%以上的具有选民资格的居民赞成直布罗陀留在英国,仅有40多人同意回归西班牙。这次公决的投票率为87.9%,对英西共享直布罗陀主权计划投反对票的人与上一次几乎一样,高达99%。这个公决结果表明,虽然35年过去了,但直布罗陀居民反对西班牙收复直布罗陀主权的立场并没发生任何变化。
2002年11月7日,英国殖民地直布罗陀就其主权归属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不出人们预料,绝大多数居民对英国与西班牙共享直布罗陀主权的计划说“不”。虽然这次公决的结果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表明,英西两国近300年来争执不下的直布罗陀主权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俄乌克里米亚之争
克里米亚半岛归属问题一直是俄乌两国争论的焦点。2006年,乌克兰政府新闻局宣布,总统尤先科已签署命令,允许北约主导的多国联合演习在乌境内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结果遭到当地民众更大的抗议浪潮,克里米亚半岛各地举行了大规模集会游行活动。乌国家安全局则透露说,克里米亚半岛反北约集会示威的背后,有俄罗斯人“捣鬼”。俄一些媒体和议员则奋力反击,声称“克里米亚本来就是俄罗斯领土”,“到了修正赫鲁晓夫错误的时候了”。
赫鲁晓夫“送给”乌克兰的礼物
克里米亚是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一个半岛。17世纪,为了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沙俄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战争。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克里米亚半岛一直是苏联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州。1954年,为庆祝俄乌合并300周年,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半岛作为礼物划给了乌克兰共和国。当时,谁也没想到苏联会解体。苏联解体后,俄想把克里米亚置于自己的“三色旗”下,岛上居民也大都愿意回归俄罗斯,但乌克兰却不同意拱手相让。最后,在乌对黑海舰队的分割等方面作出让步以及允许塞瓦斯托波尔港由两国海军共用之后,俄方最终同意放弃对半岛的主权要求,双方于1995年签订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互不改变现有边界状况,其有效期为10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