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和技能能胜任现代制造业的生产和装配,且劳动力成本极其低廉。虽然确保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还有很大问题,但有开放态度的政府来保持外资在中国的运营和合约实施,加上各地政府所提供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支持,使西方较多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中国,导致中国制造业在过去20多年中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过去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中,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了,中国汽车产量已经世界第一,钢铁产量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四个国家总和,水泥、煤炭产量也几乎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还有家电产品等等,都是世界第一了。但是经过这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在目前中国的所有产业中,几乎没有一个产业不产能过剩。
另一个在近几年正在发生的事实却往往被我们的决策层和人们所忽略掉了,在中国所有产业都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正在下降。政府税收在猛增,人民币已大幅升值,加上劳动力成本也上升,结果导致许多之前中国出口产品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在失去。如今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你会发现一个悄然的但确是很重要的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商场和超市中,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开始减少,而来自越南、孟加拉、印度、菲律宾、印尼、泰国、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家的产品正在悄悄地增多。这意味着什么?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内企业税负较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经物流运输成本较高等因素,已导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已不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了。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信部把实施工业信息业转型作为总体目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服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并将鼓励三网融合、物联网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同时继续支持对家电回收等节能减排项目推广。可以说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空前。
记者:对于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与扶持,您持怎样的观点?
韦森:近几年发改委为振兴新兴产业做了很多工作,推出了许多新的政策举措,甚至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其主导思想和愿望无疑是好的,也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要看到,这些政策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帮助了企业,有些反而是害了企业。
假设发改委和地方政府扶持一家企业发展太阳能产业,启动资金给了500万元,并给予企业补贴、免税等政策。这种做法表面看似在帮助企业,但有可能是害了企业。因为,企业要为新型产业的产品形成规模生产,可能会从银行贷款几亿元,或通过IPO从资本市场募集几十亿原来盲目建新厂,增加生产能力。但是,当产品出来了,发现“不经济”,价格和应用不能为国内外市场所接受,或一些新产品不能与现有能源行业的产品竞争,结果是生产出的产品卖不出去,而却背上了巨额银行负债,凭临倒闭和被清算的命运。上面我们所提到的江西最大民企赛维LDK公司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无锡尚德集团也是例子。现在全国有多少这样在国家扶植新产业政策下错误投资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像这样的企业,像这样的投资,你说发改委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是帮助了企业,还是害了企业?这不是通过堂而皇之的鼓励新产业发展的政策把企业推向了火坑?最后是害了一些企业家?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主张中国政府不应该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不是主张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不加大资本投入。我这里是说,在我们强势政府主导的经济运作体制下,发改委掌握着巨大的政府投资和开发资金,才有了这个结果。新科技的研发和创新,应该是企业和市场的事。除了中国科学院和各高校、研究院这类科研机构确实需要国家财政支持外,企业的研发,是企业在市场乃至在国际上竞争中自己的事情,即使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和创办,也应当是各种创投和风投公司的事。在任何体制下,如何政府掌控大量财力和资源,进行新兴产业的直接投资,都会效率不如企业和市场,也往往会产生大量腐败和问题。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和根源。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关门甚至倒闭的风险,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这种体制下掌握着巨大国家财政资金的“振兴几大产业”的经济刺激计划有直接的关系。一些民营企业家跑路,甚至跳楼,这也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集团,也是负债累累,只是它们大到绑架了地方政府,绑架了商业银行,使地方政府不能让他们倒闭而已。听说近期“三一重工”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意味着整个行业不景气,这对经济整体而言,是非常不好的征兆。但是,我到反过来觉得三一重工的管理层就非常明智,认识到经济的冬天可能要来了,先穿上了棉衣保护自己,这才是正确和理性的选择。
概言之,中国各行各业的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一些企业利润率开始为负,最后都会在银行贷款坏账上反映出来,也会在中国的股市上反映出来。时间一到,一系列潜在问题都会浮出水面。因此,我最近一直呼吁,不要仅仅注意到政府的负债问题,也要关注企业负债问题,而且后者可能在未来对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风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