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立医院人事突围:对管理者自身开刀

北京公立医院人事突围:对管理者自身开刀

最近,朝阳医院四层大厅新增了生化验血窗口,以减少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这个改变来自于邢平芳的建议。最近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运行模式给了呼家楼街道工委书记邢平芳新的身份——朝阳医院的外部理事。

“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的本质特征是医院决策、执行、监督三权运行的分工制衡”。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方来英在8月22日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与此对应,医院将设立理事会、执行院长、监事会来分别行使“三权”,改变过去院长独揽决策、执行大权的局面。

医管局已于7月5日、16日分别在朝阳医院、友谊医院设立理事会,运行至今一个多月;执行院院长也已到任,据医管局副局长毛羽透露,监事会正在筹建中,监事会成员的选拔将主要从行业内具备管理经验、法律素养的人士中产生。

至此,公立医院改革步入对管理者自身“开刀”的阶段,改革渐入深水区。

深水行船,新近履职的各位“舵主”并不轻松。这从通气会的现场气氛中就可以感知一二。各家医院代表们都手持发言稿,就连一向坦率敢言的方来英局长也照本宣科,谨慎态度可见一斑。

最先的“尝蟹者”

朝阳医院是法人治理机制的最先“尝蟹者”。

7月5日,朝阳医院理事会成立。理事会由四名内部理事和三名外部理事组成。身份的变化带来的是职责的变化。原院长封国生出任理事长。封国生表示,他“不再仅代表医院,也代表医院的出资方——政府和医院管理局,促进医院理事会执行市医院管理局的决定,按规定向市医院管理局报告重大事项和信息,同时对医院执行层落实理事会决议、决策负有监管责任,接受市医院管理局的考核和监督”。他的薪酬将根据绩效考核标准由医管局发放。

作为执行院长的陈勇觉得自己“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他负责执行理事会决定,按规定行使财务审批权、考核分配权、员工奖惩权。

内部理事中,除了理事长和执行院长,还包括医学代表和职工代表。外部理事也规范吸纳了社会各界人士。外部理事不从医院拿薪水,邢平芳对此解释道,“为了保持外部理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进一步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那么,零薪酬是否会削弱外部理事向医院建言的积极性?对此,友谊医院外部理事强本表示,“肯定是愿意干的人才会得到任命”。强本从国企退休,现年63岁的他因患有慢性病而经常到友谊医院就医。

而当《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问及友谊医院一位外部理事有没有向理事会提出可行建议时,这位外部理事表示,要待想法成熟后再向媒体透露,以免给医院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深层的人事改革

先于正处于“磨合期”的法人治理模式改革,北京公立医院另一项重大人事改革已在今年3月完成。

倪鑫于今年3月通过竞聘上岗,正式履任儿童医院院长。与他同时上任的还有其他五家公立医院院长。倪鑫现年48岁,主任医师、医学硕士、项目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北京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36岁走上管理岗位,担任安贞医院副院长。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12年的副院长生涯,始终没有给倪鑫全面管理一家医院的机会。如果按照旧有的论资排辈的院长任命模式,也许至今倪鑫未必能脱颖而出。

2011年7月,机遇来了。伴随着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开启,即北京市医管局的成立,打破旧有人事任命模式,公开竞聘一批即有管理经验,又有改革激情的青年骨干担任公立医院的院长,成为北京市医管局成立后的首项改革举措。

倪鑫主动报名参加了北京市公立医院院长的公开竞聘,并在竞聘中,以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直言不讳地言论打动了评委,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儿科专科医院的新“掌门”。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看到新竞聘上岗的院长们没有因为表面成绩而沾沾自喜,看到新掌门们在认真思考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可以说,北京市医管局没有选错人。

“表象的改变,其背后往往都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之所以,看似简单的问题之前没有被发现,是因为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毛羽说。

中国的公立医院缺乏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医院院长在职务上看貌似官员,而实质上依然属于技术专家。医院院长在管理上没有职业前途,医院院长只有通过技术、学术的提高实现级别升迁,管理投入的经历越多,得罪人越多,技术荒废的越多,到头来费力不讨好。

因此,尽管身为院长,但是,在公立医院的管理上漫不经心,对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视而不见,对于机制、体制性的重大改革更是缺乏动力。

“如何在现有体制、机制上解决公立医院管理者的顾虑,激发公立医院院长管理和改革的积极性,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政事分离的路径,正是此次北京市成立医管局,实施公立医院院长公开竞聘的初衷。”毛羽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张宝库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北京市此次6名公立医院院长的调整,虽然,依然没有突破旧有的院长官员化的人事体制,但是,初步体现了北京市医管局尝试管办分开、力图在现有体制内实施政事分开的意图。

道阻且长的突围

北京公立医院的人事改革可谓院长竞聘制度与法人治理模式双管齐下。

北京市一位三甲医院院长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毫不讳言,他认为所谓管理医院法人治理机构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所谓理事会决策体制,依旧没有摆脱“上级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旧有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据相关内部人士(倪鑫)透露,由于北京市相关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方案,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原定本有三家试点医院,但其中有一家(北京儿童医院)明确已在内部宣布“受不了折腾,希望继续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退出改革试点。因此,目前试点单位仅为两家。

在北京市相关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方案中,尽管试点医院要求搭建立理事会形制的议事、管理领导班子,但是,人事权、财政权、重大事项决策权,依然归属于医院上级主管部门——医管局。

然而,新成立的医管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医院管理机构。而依旧作为新的政府部门出现,作为卫生局的二级局,直接隶属卫生局党委领导。

由此一来,医院理事会已经完全被架空。原本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出资人+理事会+CEO”的模式,由于理事会的被架空,其实质依旧是“卫生局党委+医院院长”的旧有体制。

唯一创新之处就是凭空又多出了医管局和医院理事会两套领导班子,管理层级更加繁复而已。公立医院依然难以实现独立决策、自主经营。

“凡事纲举目张,目前的公立医院改革面临体制机制上的种种束缚,只要在机制体制上革新一小步,在实际工作中都会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张宝库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