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前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回顾与启示(2)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把党代会的重要思想向党内外、国内外公布主要采取两个方式。一是邓小平方式,二是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重要意义,重要启示就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制度化标志着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方式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提高。

还有一次强调旗帜的讲话也很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6·25”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进步的旗帜、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六大江泽民总书记强调的是邓小平理论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之前的“6·25”讲话中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问题。这个变化在哪儿?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一,完全可以涵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其三,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十二大以来,我们就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主题,才有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党建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一系列光辉成就。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为我们党的理论发展、实践创新、制度完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重大创新

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第二部分内容是一些重大的理论创新。比如,十四大之前的江泽民总书记“6·9”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重大的命题。十五大前的“5·29”重要讲话中,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前的“5·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党进入新世纪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家也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也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这次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以下几个重大创新理论问题。

第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地位。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说: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凡。我们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十七大以来,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表述是“重大战略思想”。这次总书记重要讲话,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理论指导,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

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指导思想僵化是要亡党亡国的。指导思想“改旗易帜”是必然亡党亡国的。苏联东欧的下场,历历在目。“文革”的悲剧,触目惊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的发明创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创造人间奇迹的思想武器。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们党的一切执政想法、一切执政行为,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做、去部署、去谋划。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四个”根本问题,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任务和使命。这个使命难到什么程度呢?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究竟有哪些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需要深入研究和破解。但攻坚克难的信心是明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三个更加”是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大之后必将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进行了首次概括。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整整3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很清楚。十七大讲了实践道路和理论体系,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又论述了社会制度。形成了完整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的社会形态。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这么多年思想理论界一直在探索。这次讲话,提的很明确。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实践特色。宏观上讲,回头路不能走,西化之路更不能走。具体一点讲,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权只能加强不能消弱。“基本路线”丝毫不能动摇,丝毫不能偏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四大”建设必须搞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不能放松。

理论特色。宏观上讲,“两个”老祖宗不能丢。从马克思主义到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干实事、干成事,创造人间奇迹的根本武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血脉决不会断流。只能把“两个”老祖宗优秀的东西继承好、运用好、发挥好。

民族特色。怎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大问题,很复杂。把民族的哪些东西恢复、发扬、重现出来,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但可以肯定地说,民族特色决不仅仅是精神文化方面,而且还有很多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东西,需要深入总结和挖掘。

时代特色。把其他国家、世界上的好东西,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东西学过来,为我所用不容易。这个思想,毛泽东说的最多,邓小平做的最多,江泽民总书记、胡锦涛总书记做的最好。科学技术、物质发展、管理方式等先进的东西,我们必须“拿来”。但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等,如何“扬弃”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需要我们头脑清醒,需要我们不断研究。

这“四大特色”,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新命题,哪个“特色”搞不好,搞的不像样或者说搞“走样”,我们就会出大问题。

第三重大理论问题,就是明确了在战略机遇期期间新的领导思路。大家对2008年以来的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尤其是我们提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的提法,争议很大。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于任何国家和经济体而言,都是一场灾难。我们为什么还一再强调,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呢?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一体化,全球都处于经济萧条、负增长的情况下,我们的发展机遇期在何处?我以为,我们所说的战略机遇期主要体现在:一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既不受外国控制,也从来没有控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是自主经济发展空间很大。东西部的差距足以让我们自我建设一百年。三是不当头,不结盟、不扩张。四是国内总体稳定。五是世界总体和平。六是团结领导有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一心一意谋科学发展,必须不断完成我们既定的计划和目标。怎样发展,如何实现既定目标,这次重要讲话,提出了“三个取决于”。

其一,取决于思想认识。正面来说,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必须高举旗帜不动摇,必须在理论创新上与时俱进,必须在实践上要有新的工作思路。从危险来说,我们要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其二,取决于工作力度。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错了再改,这是我们党成事的根本。顶层设计,超前谋划,抓落实,这是我们党干成事的根本。带头干、带头作表率,团结一心,这是我们党成就伟业的根本。

其三,取决于改革发展步伐。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慢了死路一条,改向、改道,更是死路一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有了改革的本钱和基础。一是思路正确,即思想理论符合国情。二是道路正确,即实践方向符合国情。三是领导正确,即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有力。

第三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重大工作部署

总书记重要讲话不仅仅是务虚、吹风而是实际工作的动员、部署。讲话涉及的实际工作很多,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几大建设,以及哪些工作方法要加强,哪些工作作风要提倡,哪些机制体制要突破。

这次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实际工作做出新的部署。诸如:

关于经济问题。在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外,特别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长期发展后劲”等问题。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在讲民主政治建设时,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要求、目标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明确提出“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和政治体制改革方向。

关于文化建设。在强调“二为”、“双百”、“三贴近”的同时,重点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

关于民生和社会问题。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定位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用“三个最”,解决民生问题。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于生态文明问题。这在党代会前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是第一次单独强调和作为一个专门重大问题来论述的。胡锦涛总书记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升到基本国策层面。

关于党的建设。有三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来自外部风险前所未有。三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上述三大块内容构成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的基本思想,每次讲完话后,全党学习领会精神就成了主要任务。道理很简单,讲话是直接为党代会服务的,也就是说,学好了讲话精神,我们党的代表大会就能开成团结、胜利的大会。

重要讲话的意义和启示

十四大以来,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制度化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在党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未来若干届党的代表大会有哪些启示?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总结。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