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词“入侵”争议引发的汉语现状焦虑(3)

字母词“入侵”争议引发的汉语现状焦虑(3)

汉语不乐观

当然,举报方坦言,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并非是简单的收录西文开头单词一事。

8月29日上午做客人民网时,举报方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我们根本目的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卫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汉语汉字。”

字母词被收录词典的背后,是外来词大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随着新技术、新事物、新概念不断产生和引进,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并覆盖了科技、通信、经济、教育、医疗、娱乐等各个领域,其中很多正在或者己经成为常用词语,如GDP、CT、KTV、ATM机等。

让举报方有些反感的,大概是这些词语在经过音译或意译进入正式有汉语系统的消化之前,就被“生吞活剥”地用上了。

“直接使用字母词有很多原因,主要是英语在全球影响力最大,通过英美国家的科技实力、文化影响来传播的词语特别多,有权威性、优越性的东西自然会被快速传播。”高永伟认为,必须要看到,在各种语言接触日益频繁的状况下,汉语尚未取得输出国的地位,“原因很多,历史原因,国力原因,语言的局限性等等。”

同时,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大量涌入的新词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过程中也喜欢追求一种新鲜的语言力量,“语不惊人死不休”。《外语研究》主编杨晓荣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年轻人的亚文化心理,“为了表现一种区别于主流的语言色彩”。

另一股推动力,或许来自政府。

1984年,英语以第三大主科地位进驻高考,开启了英语的学校教育之路;1986年,职称评定也与外语水平联系起来,科教文卫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评定职称必须通过外语水平测定,于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建国后的第一次英语学习热潮。这股热潮始终没有退去,如今已发展到学习英语从小学开始,从幼儿园开始,甚至从胎教开始。

“我磕foot了。”

“是左foot还是右foot?”

“左foot。”

这是一位媒体编辑亲耳听到的亲戚与他5岁孩子的现实对话。这位家长要求孩子,在可以用英语表达的时候,不能使用汉语,希望以此锻炼孩子的英语水平。这位媒体编辑因此而担忧,“词典收录几个字母词就大惊小怪,那我们生活中真实发生的这些现实例子,是不是对汉语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高永伟也认为,相比于对词典收录字母词的苛责,国内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确实有些过火,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主任石定栩也表示应该重视这种现象,因为“结果很可能是什么语言都不会,英语和汉语都学不好”。

对汉语水平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组织学生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大学生汉语文学应用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其中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将近三成在“词语的使用、搭配”中感觉困难等。

对于汉语应用能力的危机,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将其归因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另有超过四成的人认为,“现在人喜欢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

同年11月25日起,傅振国在人民网博客上发表“保卫汉语”系列博文,这些文章引发热议,并受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国家语委、教育部语言司领导的重视与肯定。三年后,傅也成为此次举报“现汉”违法的带头人之一。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蒋严认为,无论从何种角度说,如此多专家关心语言问题是好事。“不管他们是不是做这方面工作,不管他们提的意见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合理,总之大家都在关心这个事情。”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这是文化层面的问题,应该多方讨论,讨论越多,越说明:语文很重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