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改革的可能走向
不论在哪个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只不过在不同时代或不同阶段,这个矛盾的性质以及对立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就中国社会目前的状况而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表现较为显形和突出,当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要强调的是,虽然这个矛盾通过各种社会渠道,正在大量地表现和释放出来,但是从基本性质上看,这个矛盾目前仍属于“非对抗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之所以作出如此判断,其基本依据在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经历了若干社会动荡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仍然是其他任何一个政治势力所难以取代的。当然,如果这个矛盾的内在张力以及能量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矛盾的“非对抗性”也有可能向“对抗性”转化,最终导致社会危机甚至执政危机。诚如陈奎元所说:“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面对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上层建筑应当如何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如果只讲随着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漠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甚至于转弯抹角地削弱它,社会主义的事业只能落败而不可能成功。”(32)这个重大问题,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从理论上看,中国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演化,在未来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前景:第一,在保证原有上层建筑不变的前提下,继续深化经济基础的改革。第二,在保证原有上层建筑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经济基础以适应既定的上层建筑。第三,在加快产权改革(扩大私有产权范围)的前提下,变革既定的上层建筑,按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模式,实行所谓“宪政转型”。第四,既要继续推进经济基础的改革,又要在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前提下,改革并完善上层建筑,以缓和两者之间的内在张力。
毫无疑问,站在执政党的立场上看,第四种前景应当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和谐”选择,也是一个符合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现实选择。但若要实现这个目标,执政党就必须在一个两难的逻辑下展开自己的努力:既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又要确保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两难”,其原因在于,这种选择的困难并不在于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认上,而是在于:在经济基础日趋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才能确保公有经济的必要存在和有效发展?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离开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这个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应当占有多大比重,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所以,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继续探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道路,切实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扩大党内民主,落实人民群众的民主选举和监督政府的权利,与时俱进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这或许是中国下一步改革应当努力创造的前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