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各个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名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有八个方面:
(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换言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立场、价值观思想指导下,可以不受《共产党宣言》中“消灭私有制”和坚持公有制的限定,不以苏联模式为样板,尊重群众突破禁区的首创精神。比如,承认、支持、推广“小岗村”农民自发的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农民自由支配劳动时间,自主创造经营手工业、副业等,农民在自己的份田上可种植经济作物,活跃农村集贸市场等,进而扩大到集体、国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自负盈亏等,推动了改革经济体制。〖2章〗
(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邓小平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个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民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理论。邓小平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国有、集体所有和股份合作制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邓小平世界经济理论的一次突破性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
(六)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指出对外开放是当代世界生产社会化、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采取分步骤、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吸收和利用外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进展。
(七)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八)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制”的思想。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我们再来看邓小平实践。邓小平面对党内外强烈的公有制信念,提出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当时有许多人不乐意接受,提出“姓社姓资”的争论。在中国,工人和贫农占人口大多数,我们对私有制带来各种痛苦心有余悸。但是,要发展经济建设富强国家,必须对内改革公有制生产关系,对国外资本主义开放,用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的模式。这是《共产党宣言》理论所不容的。只要悉心回顾改革开放初期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回顾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深化的过程,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许多人宁可守穷,也不愿离开国企参与社会竞争;一些高高在上既得利益的自觉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改革开放是砍红旗灭信仰。没有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序进行。有西方学者认为“东欧剧变”的导火索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我国保留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村民享有均等的使用权;在国民经济中对关系国计民生重要领域保留国企,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从而使社会稳定和经济高速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919年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然而,赛先生与德先生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中国一部分精英请来了马先生。由《共产党宣言》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使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举足轻重的成员。
中共不论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根据地的政权,还是建国初期都是实行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资本主义”的政策和路线,而不是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毛泽东实行马克思主义的20年(1956~1976)间,却是毛泽东犯有严重错误的时期。
中共高层领导人无一不是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中共执政30年(1949~1979)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如意。比如,工人每月工资40元,农民年收入仅40元。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或动机,就是出自于使国力强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崇高责任感,同时还有一种迫于在国际上“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邓小平深遂的洞察力,看到了一种人性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他在50年代就提出著名的“离经叛道”的“猫论”,因而受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的批评。虽然毛邓是同样具有那种责任感与同一种信仰的人,但主张的路线的确是大相径庭的。在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在陈云、李先念、叶剑英等人的拥举下,逐步取得主导中共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中共高层集体路线的转换。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使他主张的路线取得了党的理论逻辑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回顾中共历史,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即消灭了私有制,特别是1958年“吃大食堂”达到了消灭家庭的程度。中国社会进入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的状况,也被一些人称之为“乌托邦”。然而,它却是当时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状态。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使中国由共产主义社会状态回归到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由是中国社会生产力欠发达。但什么样生产力标准才能满足共产主义社会呢?目前不得而知。
根据邓小平的“初级阶段论”需要至少百年以上的时间。当人们将上限推到约200~300年应当满足邓小平“初级阶段论”,即便300年在人类社会长河中并不算遥远的将来社会。那时,中共还要实行共产主义革命。然而,在中国社会现实的生活里,人们心理上对这种革命的恐惧与期待并存,即富人的恐惧心理和穷人的期待心理。而且人们都感觉到似乎不需要邓小平所预期的那么久远革命就会来临。尤其是富人的感受更加强烈一些,近十年来逐渐形成的富人移民潮就是对革命恐惧感的证明。穷人对革命的期待似乎没有富人对革命恐惧感那样的强烈,但这种期待最容易被某些“英雄人物”利用,比如重庆的“黑打”,将重庆市首富、二富、三富都“绳之以法”。并且由富人的恐惧心理异化出现一些企业采取超原始资本积累的恶性行为,即超低工资、生产条件不达标,超时工作成为普遍存在现象;剥削工人超额利润,以达到快富大富的目的。中国30年来产生了数以万计的亿元富翁的景象,实为人类经济史上罕见。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超标。如果300年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会将全部的富人纳入革命的对象。最终使社会形成一种既没有资产者也没有无产者相互对立的平等状态,这种状态是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呢?如果没有过苏联60余年共产主义实践,人们还可能处在马克思时代的那种幻想状态之中。现在,理性的人们不会忘记苏联东欧阵营崩溃的历史事实---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竞争,人的自由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利用国家机器消除异己的专制等。它不是一个所谓的“自由的联合体”。生产力高度发展了就能消除这些现象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