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众:对宝贵的民俗爱不完

毛众:对宝贵的民俗爱不完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说的是老天桥繁华热闹的景象。对解放前的演艺事业了解的人,就知道解放前和如今艺人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毛众深深理解这种差异,不过他比较幸运,赶上了文化盛世,他要借着天桥演艺区建设的东风,好好“出一出风头”。

父亲曾在老天桥卖艺

毛众是地道的天桥人,父母也都是天桥的老艺人。在他父亲3岁那年,奶奶就没了。爷爷靠着一支唢呐把他父亲拉扯到8岁,实在养活不下去了,硬是狠心把自己的亲骨肉卖给了杂技班子。从此爷俩天各一方,直到父亲去世,也没能再见到他爷爷一面。 

毛众回忆着父亲的故事,一个8岁大的孩子,学艺受的苦无法想象:板子打、藤条抽,那是家常便饭,动不动还要跪在撒上玻璃碴子的门坎上受罚。后来,他的父亲流落到天桥靠卖艺为生。“旧社会的卖艺人没人看得起,没人格、没地位、没尊严,出卖的是强颜欢笑,收回的是心酸眼泪”,毛众说,过去有句老话:“王八戏子吹鼓手,下九流中下九流。”所以,他父亲发下一个狠誓:就是打死也不让儿女再干这个不是人干的行当。

未承父愿爱上曲艺

解放后,天桥的老艺人彻底翻了身,扬眉吐气当上了国家的主人。毛众的父母也都加入了国营文工团,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文艺工作者。 

家里的条件好了,父母一门心思供他读书。或许因为打小耳濡目染,他偏偏喜爱上曲艺这一行。参加工作后在所历经的事业上也都没有脱离开这一行。毛众说,因为自己太爱生活的这个圈子,爱天桥这地界儿,爱天桥这文化,他要说、要唱,要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民俗文化倾诉心中全部的爱。 

在得知天桥演艺园区启动建设的当天,他把自己关进房间,翻开老照片儿,“爸,妈,您二老听见儿子说的话了么?咱天桥地区新的文化春天来了,这是咱们的希望之光啊,您这些老艺人在九泉之下可以欣慰了!”从不喝酒的他,那天喝醉了。

组曲艺队敬老院演出

第二天清早,社区居委会书记找到毛众,二人不谋而合都想到组建个曲艺队。 

说干就干。2011年11月1日,天桥社区曲艺队成立了,纯业余、纯草根,百姓演、演百姓,百姓看。没有节目脚本,他没日没夜地编写;没有表演基础,他就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教;没有舞台经验,他就一个身段一个身段地示范。队员们也都特别努力,不图报酬,不计得失,为的就是弘扬老天桥的文化。 

他们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敬老院,活跃在小区的各个角落,演出受到大众好评。当掌声响起,满场欢笑的时候,毛众哭了。是难过?是伤感?是委屈?他说,都不是,那是一种激动,是一种看到群众如此欢迎、喜爱传统艺术的激动,是一种完成传承光大民族文化使命的激动。 

有人问毛众:“老爷子,都这么大岁数了,这风头还没出够吗?”他总是笑着回答:“咱赶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这出风头的日子还长着呢!”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