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诗经》中的美丽

核心提示: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时期都会出现一部分原典。这些原典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生态度。可能这些原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它们时会加入一些内容,将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本经典当中,从而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

作为文化原典的《诗经》

一般文学史介绍《诗经》,会说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但是总集可以是不同时代作者作品的集结,也可以是一个作家的作品全集,这样,容易产生一种有问题的概念,那就是《诗经》是各种总集当中的一种,只不过它是第一部。其实不然,我们看待《诗经》需换一个角度。《诗经》叫做“经”,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是儒家的经典,是蕴含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在里面的。从儒家的立场上来看,理想的政治、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修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是通过经典来阐释的。然而,仅从儒家经典的角度来了解《诗经》还是不够的,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这本书。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原典。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时期都会出现一部分原典。这些原典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生态度。可能这些原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本书时会加入一些内容,将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本经典当中,从而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当然,原典在一定的时期也会受到某种批判,这是历史发展变化的结果。每个民族到了一定的阶段会对原典进行反思,反思灌注在原典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是不是合理恰当,会不会跟后来时代的发展产生冲突。可是不管怎样,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原典的价值是特别崇高的。因此,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来说,我们不能将《诗经》与一般的诗歌总集等同而论。

说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三皇五帝是有一点渺茫的,基本没有历史考证的依据。夏商周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王朝,然而夏朝是怎样的王朝,历史考证上还是没有充分的依据,最早有这种依据的是在商朝。从殷商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商王朝的历史以及当时人的生活状态。但是,殷商的甲骨文并不是让一般人阅读和传播的东西,对商文化的了解更需要我们通过考古去发掘,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殷商还没有出现文化的经典。相比照而言,周文化的主流社会价值和精神是通过经典来承载和传播的,对于经典的阅读使很多人来熟悉它,认同它。所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确立是在周王朝,亦即华夏文明的成型是在周王朝。《诗经》是这个时期的经典。

《诗经》不是一次编辑而成的,时间跨度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地域范围覆盖黄河流域。它应有连续修订的不同版本,最终形成今人读到的版本。这个最终版本基本上是在孔子出生前后这段时期内完成的。现代人读的《诗经》与孔子读的《诗经》,其内容是相同的。《诗经》是一本古老而又可爱的书。《诗经》得以完整保存并流传下来在于,它是一部歌谣集,人人会唱;同时又是贵族的教材,人人要学。人是千变万化的,但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是相似的,人就是这么又哭又笑地走完一辈子,一代又一代地演绎、诠释着《诗经》。

《诗经》传承的文化底蕴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颂》的性质最单纯,就是颂歌,专门用来祭祀。祭天地,祭祖先,并配有舞蹈。大凡越是庄重的场合所发表的文献,其文学价值和趣味就越低。但《颂》的文献价值很高,反映了古代人的政治生活。《雅》原本指周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王畿之地称为雅。周的民族称自己为夏人,夏与雅在古代同音。雅原指属地名称,居住于雅的贵族们的作品称为《雅》,由此雅也就变成高雅和风雅。《风》是地方歌谣,十五国《风》就是十五国歌谣,表现的是民间风情。“十五国风”中,有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占大多数,尤对男女青年的爱情表达,极为充分。其方式,辗转、复沓、哀婉、明丽;其表现,执著、热烈、畅达。这在后来的儒家经典中踪迹难觅。先秦时代还是民族文化的幼年阶段,热烈中充溢朴素的张力和无边的激情。诗集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劳动生活的赞颂,洋溢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意识的咏叹。《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其中讴歌爱情的篇章尤显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妙趣天成的艺术性。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过程中是延续的,《诗经》中的很多东西其实不需要很详细的解释就可以读懂,虽然它是古老的,但我们会觉得它很亲切,它跟我们现代的生活仍然是相关的。

《诗经》作为早期先民的歌唱,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神话与先民生命意识之起源、男女情爱、农耕生活、上古历法、征战宴饮、特殊自然环境描述、社会情感交流……包容着古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传统。《诗经》的来源是多样的。《诗经》中有一些是当时的政治文献;也有很多是当时贵族上层宴客时唱的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各个地域的人唱的歌。后来孔子拿它来教导弟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作为一个有身份、有修养的人,不学《诗经》那就难以开口讲话,学了《诗经》才能够说适合自己身份的话。孔子认为读了《诗经》还可以学习“迩之侍父,远之侍君”的道理,就是说知道怎样孝敬父亲、怎样奉侍君主的道理。可以说《诗经》也是一部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教材。《诗经》中有大量草木鸟兽名称,例如葛、桃、卷耳、芣苢、薇、白茅、茨、檀、蒹葭、雎鸠,等等。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人看到大自然中草木鸟兽,就牵起内心的情丝,从而起兴咏唱。因此,《诗经》还是一部自然科学教材。

《诗经》折射的文化精神

作为中华文化原典的《诗经》,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两千多年来,《诗经》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诗经》的精神表现为端庄、高雅、温柔、敦厚。正如孔子所说:“柔敦厚,教也。”《诗经》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爱情与婚姻、上帝与祖先、战争与和平、政治批评。

关于爱情与婚姻。《诗经》的时代是礼教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代,男女间情感的表达往往很朴素、很热烈、很自然。《诗经》情感表达的是有节制的情感,是柔和的、婉转的、流动的。例如《召南·野有死麕》、《陈风·月出》。相对于爱情的甜蜜,婚姻现实了很多,其中《国风·周南·关睢》、《国风·周南·桃夭》等都可以解读为阐释婚姻的名篇。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也是孔子唯一具体谈论过的爱情诗。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意为: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和做梦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当我们体会这首诗的时候,情不自禁地会体会到那个时代别样的爱情。然而,仅仅将《关雎》理解为爱情诗还是不够的。《关雎》还应该是迎新娘时唱的歌。《诗经》中所讲的恋爱往往是跟婚姻联系在一起的,即爱慕一个女孩的目的是为了跟她建立一个家庭。这表明着中国传统主流的婚恋意识,即感情是和家庭、道德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另外,《关雎》更有一层表达的意蕴,即孔子所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儒家文化所要求的一种温雅的生活态度,凸显出儒家的“中庸”思想。

《国风·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表达了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以果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嫁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陈风·月出》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意为:皎皎的一轮月光,照着这位姣好的女郎,照着她夭袅的行姿,照着她悄悄的幽思。看着她美妙的身影,我心里充满了忧伤。这首诗所包含的是一种非常委婉而含蓄的情感。因为委婉所以特别细致,表现出的意境唯美动人。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