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诗经》中的美丽(2)

摘要: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时期都会出现一部分原典。这些原典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生态度。可能这些原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它们时会加入一些内容,将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本经典当中,从而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

在《诗经》中也有一部分是不一定跟婚姻联系在一起的恋情。《召南·野有死麇》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描述的是男孩跟女孩在野外邂逅中,互相喜欢了。互相喜欢了以后就热恋在一起了。“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意为:在郊外野地里有一头死去的麇。名为吉士的猎手把猎物用白茅包裹起来,以表自己对所馈赠女孩的虔诚。接受赠物的女孩对猎手怀有了懵懂的感情。接下来“林有朴樕,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意为:多么好的麇鹿,多么好的一个女孩。诗句中用玉来形容这个女孩。玉在古代是贵族的配饰,表现着一种美好的教养和风度。“有女如玉”是对女孩一个很高的形容。下面是女孩子说的话:“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女孩对猎手说到,你慢慢的来,别动我的美佩巾。别把狗也弄的叫起来。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史前时代留存的那种很原始的生活风气。细细品来,一切的发生是那么得自然自在而又不输礼仪。

关于上帝与祖先。《诗经》同时歌颂的最高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祖先的神;另一种是上帝。上帝作为超人间的力量,作为高高在上的主宰,其历史来源很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上帝”渐渐淡出人们的意象,与之相对的“祖先”的概念却在中国逐步深入人心。《诗经》中祖先是不可以骂的,上帝是可以问责和骂的。这与西方纯粹宗教中上帝是不可以批评和上帝的对与错是超越人类评判的大大不同。我们的祖先认为,人事制度是由人自己建立的,尤其是由圣王建立的。人遵循圣王建立规则,人建立的规则高于上帝的规则,道德规则高于宗教规则。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在于,我们的宗教文化比较淡薄。这导致了中国人理解生命的方式和伊斯兰教徒或者基督教徒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宗教文化里面,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人们的灵魂是不朽的,真正的幸福是在彼岸的。尽管这种信念不一定使人完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它毕竟给信奉者以很大的慰藉。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生命就是我们的生物属性,它是此生的。因此,我们对时间的流逝非常敏感。

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萚是枯叶,枯叶被风吹起来了。那是一年草落一年秋。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克服这种时间流逝的无奈呢?在人和人的情感融合当中,在人和人的情感呼应当中,我们使这种悲哀冲淡。即以一种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冲淡来自时光流失的悲哀。中国文化是非宗教类型的文化,这对于生命有很深的伤害,因此便有了一种对及时享乐的期待。当然,古人不止这样,还会想通过建功立业来拓展生命,对抗死亡的威胁。    

《国风·唐风》是一首讽刺贵族们的诗,诗人借反语讽刺了剥削者守财至死的可笑心理。“山有枢,隰有。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埽。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意为:山坡上面有刺榆,洼地中间白榆长。你有上衣和下裳,不穿不戴箱里装。你有车子又有马,不驾不骑放一旁。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享受心舒畅。山上长有臭椿树,菩提树在低洼处。你有庭院和房屋,不洒水来不扫除。你家有钟又有鼓,不敲不打等于无。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占有心舒服。山坡上面有漆树,低洼地里生榛栗。你有美酒和佳肴,怎不日日奏乐器。且用它来寻欢喜,且用它来度时日。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得意进你室。诗句提醒人们活着的时候要快乐,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有时候会觉得这种人生态度比较消极。我想诗中孕育着更多的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于战争与和平。《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战争的,但没有一首具体描写战场上残酷杀戮的细节,也没有歌颂战争的胜利。《诗经》从两个角度来写战争:一是从国家立场上写战争来歌颂圣王的德性。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圣王的德性所至,以德服人,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二是从战士和战士家人角度来写战争,总是带着忧伤。战士们明白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上战场去保家卫国,但是不因为有责任和义务上战场就兴高采烈地杀人。战士和战士家人眼中的战争永远是忧伤和无可奈何的。在《诗经》里面我们形成一种文化性格,就是从来不以狂热的态度赞美战争,而是看重战争的起源和必要性。强调“以德服人”,以一种威服的方式诠释战争。关于和平,《诗经》所描述的美好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自那个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不期待神圣性的生活了。他们所希冀的是日常的幸福,是那种《王风·君子于役》“日至夕矣,养牛下来......日至夕矣,养牛下括”的恬静和安逸。《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知其确指。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说起“贵族”,给现在读者的感觉好像是很了不得的。其实先秦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接着下面的一节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由此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道路的妇人。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可是在这首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在全诗的末句发生了变化,把妻子那种近乎绝望的祈盼转化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就是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地善良和真挚。

《卫风·伯兮》是一首思念的诗,描写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伯”本是大哥之意,在这里称自己的丈夫。古时的中国人就意识到夫妻之间除了两性之间所引起的情感认识和激情之外,还有一种更漫长、更和缓、更亲密的情感,因此以“哥”指“夫”来赞美夫妻之间浓浓的感情。诗中妇人为丈夫感到骄傲的表达其实挺复杂的。妇人为丈夫感到骄傲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跟社会和政治没有关系的单纯的感觉;二是来源于丈夫为国家做事而得到荣耀。由此,诗中进一步表达了妇人对于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与忠诚。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佩戴了忘忧草,却仍不能忘记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我们细致地读这首诗的时候会感觉到,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生活情感的表达,其中有着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在里面。《伯兮》所表达的这种情感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得持久。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