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20年能不能走完欧美200多年的路程
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设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创新,风雨兼程,快速成长,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走完了成熟市场200多年的路程。
——市场规模跃居世界前列。从股票市场看,2011年底中国股票总市值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到2012年6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到2444家,总市值22.6万亿元。从债券市场看,2011年底中国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也位居世界第三。2012年6月底,全国债券市场托管量达到23万亿元。从期货市场看,除原油外,国际市场主要商品期货品种基本都已在我国上市交易,金融期货也开始起步,市场规模在世界名列前茅。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经过多年努力,覆盖股权和债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截至2012年6月底,沪深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分别为1429家、683家和332家,在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数千家;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合计的债券存量,国债是7万亿元,地方债4547亿元,金融债(含央票、政策性银行债、商业银行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10万亿元,公司信用债近6万亿元。与此同时,众多行业龙头和一大批大型企业发行上市,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日益增强。具有初始资本市场形态的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这些年也得到迅速发展,据估计现在各类创投资金超过1万亿元。
——市场功能日益增强。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宽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截至2012年6月底,股市累计筹资4.7万亿元左右,最近4年公司信用类债券年均新发1.57万亿元;增强了金融体系的弹性,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重持续下降,政府融资已经主要依靠发行国债;促进了“转方式、调结构”,2006年到2011年有143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行业整合类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7570亿元。此外,资本市场还促进了中国企业的价格发现和价值重估,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完善,引领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普及了市场经济基本理念和现代金融基础知识,使法治、契约、公开、透明,乃至公平、正义、诚信等现代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市场秩序趋于规范。股权分置改革结束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个市场、两种价格并存的历史,为发挥好市场定价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创造了条件。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引入做空机制和信用交易机制,改变了长期的单边市格局。我国资本市场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共521件,这些制度规范构建起一整套与国际通行原则基本相符的法律框架、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在市场建设的许多方面,虽然起步晚,但进步很快,比如打击、惩处和防范内幕交易等,中国市场已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市场的水平。
——对外开放稳步提高。截至2012年6月底,共设立13家合资证券公司,41家合资基金公司;有172家公司(不含退市)发行H股,从境外筹资1787亿美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总投资额度800亿美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产品净值约579亿人民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截至2011年底,外资股东(含QFII、境外股东、三资股东)合计持有585.23亿股,占全市场A股总股本的1.97%。如果把所有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加总在一起计算,它们的股票15%由境外投资者持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股权市场的开放程度都很高,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多见。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建设时间短,在发展起点上和过程中都面临着特有的初始条件和内外部环境。尽管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很大成就,但我国资本市场总体上仍十分年轻,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诸多“幼稚期”问题,不太成熟、不太规范的地方不少,距离成熟市场还有相当差距,不能说用20年就完全走完了成熟市场200年的路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