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户籍制度改革不能靠卖地(3)

陈锡文:户籍制度改革不能靠卖地(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留在农村的人口会越来越少,而农户的经营规模则会越来越大。在这个背景下,组织农民自愿 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完善其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方式为其提供社会服务,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现在城市的农民工大概有1.5亿人左 右,这其中有部分虽然目前人不在家,但将来仍然要回去,因此地不能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农业的现代化提出了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 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一些地方出现了误解,片面地追求规模和效益,引进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租赁农民的土地直接进行大面积经营。据 调查,很多公司进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并没有种粮食,而是种水果、蔬菜或药材,还有的在农村办旅游,这样就转变了土地用途。这些现象需要再观察,但不能让其盲 目地蔓延,要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

《中国报道》:最近有一本关于农村的书很火,《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重新回到家乡,半年多后,她说出了自己的感触:乡村还没有完全陷落,但它 已千疮百孔;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范式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赝品。似乎当下,城里人和农村人发生了某种错位,当城里在拼命提倡自然教育的同 时,农村的孩子,要么离开农村,留守的部分也越来越远离自然。您觉得,中国农村会消失吗?

陈锡文:她讲的有道理。乡村是一个特定的现象,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乡村。全球农业经济是两大模式:一是传统的农业,就是我们亚洲、欧洲和 中东的一块地区,开发的历史非常长,有的地区的农业文明在七八千年以上,其特点就是地少人多;二是新大陆农业,主要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到现在不超过 五百年的开发历史的地区,包括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其特点就是人少地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种模式。村庄结构是传统国家的底线。随着工 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一部分村庄确实会慢慢地衰落下去。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它不能像征地一样,一下子就把根拔了。而且,走了的 人和留下的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探亲都是往老家去,往农村去。认识到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存的问题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不到位。我到了大量的传统国家的农村去看过,最经典的是日本,他们的铁路、高速公路都修得很好,农 民的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5%,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占20%多,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人住在农村却不是农民,这种现象,可以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不衰败。在这种情 况下,农村就成为了一个宜居的环境。土地在农村是社会组织的载体,是传统文化、民族文明的载体。一部分村庄消失是必然的,但好好处理这一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