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报告人从弘扬传统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关系的角度对六中全会《决定》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认为,我国目前之所以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在于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意识形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决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上已经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文化建设新成就,比如说“两个文明”一起抓、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都已经采取一些措施,取得了成就。
第二,从国家软实力角度论证了现在改革和发展文化事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决定》讲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迫切。中国现在经济上是一个强国,正在迅速崛起。但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硬实力,同时也需要发展相称的软实力。《决定》特别提到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包括在多极化、全球化时代,我们中华文化怎样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三,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决定》中讲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需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相比以前我们过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对忽略其他方面,这是一个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要求。“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提法来自我们传统文化“大同”和“小康”的提法。清末康有为就把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比拟为我们中国人追求的大同社会。这个大同理想不仅对孙中山影响很大,孙中山把三民主义解释为“追求孔子的大同社会、大同境界”。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新民主义的宪政》等一些政治文献中,都把我们要建设的、要实现的、要追求的社会主义的理想,比喻为中国人所要追求的大同境界、大同社会。我们看一段《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和小康的论述,大同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的社会就是传统的儒家所提的尧舜之世,用马克思主义社会阶段说来说就是处于阶级社会产生之前的、没有阶级的原始氏族社会。所以毛泽东认为这样一个社会和我们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消灭了剥削、消灭了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大同社会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小康社会是相对来说等而次之的一个阶段。大同和小康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人的理想社会中不只是讲物质财富怎么样的发达,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追求一个理想之志,人民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就是很多学者讲的,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是和马克思主义、恩格斯他们理解的有所不同。我们强调物质极大丰富,而且人的道德觉悟极大提高,用我们熟悉的话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理想社会。
第四,《决定》实事求是地指出当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所必须采取的切实步骤。《决定》讲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哪些问题呢?一个是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对必要性、建设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另外一些问题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也就说现在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不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是解决不了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的。这些问题我们不需要列举,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切实的感受。还包括很多体制上没有理顺、很多方面没有兼顾到等这样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事业的建设。
第五和第六两个方面我们合在一起讲,《决定》把文化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复兴,成为一个在世界有力量的这样一个国家,同时也是文化上的复兴。在这一大段论述里最引人注目的、最惹眼的一句话是“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对第一句话我们都很熟悉,这是来自于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在这句话的基础又加上了一句“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认为文化发展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战略高度上把文化事业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