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以前理论性的一些进展,但是现在面临继承传统文化方面仍然有一些难点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把它处理好。这些难点包括:一是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意识形态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三是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切实落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这些问题,《决定》又有一些新的进展。
第一,《决定》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较以前的提法提前了一大步。《决定》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第一句话就我们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新的定位,是“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例,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文献中,他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或者人民民主专政,并不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截然对立,而是有所继承、有所认同。比如说他认为人民民主专政是古代的仁政在现代的新发展,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就是传统儒家所追求的大同。对于先进文化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我们都熟悉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巡的时候提出来的。他的名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同时追求共同富裕。这“三个有利于”反映了生产力标准,也反映了发展生产的目的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总体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把文化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当然这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在江泽民时代又有所发展。在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三个代表”里,我们可以看到把先进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第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对于推进中国共产党和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论述、新的定位。
第二,《决定》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是既继承了以前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也给它一个进一步的强调,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国人可以说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民族,我们区分中国和非中国,不是以血缘,不是以种族,而是以文化,这就是过去的华夷之辨。所谓中国则中国之,夷狄则夷狄之。在中原的民族如果采用了夷狄的文化,放弃了中国的文化,那么中国人把它视为夷狄;而夷狄的民族如果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接受了中国文化,那么我们把它视为中国。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朝代的更替,也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是都不妨碍我们是作为同一个中国,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灭亡,而且我们一直是以文化来决定中国和非中国。这一个观念是深入人心,不仅影响到了我们中国人,而且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明朝灭亡的时候,清人在东北崛起,然后清人入关。我们现在看来是改朝换代,但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这是亡国。作为我们邻国的国家有什么反应呢?以朝鲜为例,崇祯早就自缢景山,可是朝鲜人仍然是奉明朝的年号,他的史书是崇祯七十几年、八十几年、九十几年。崇祯早就去世了,中原已经改朝换代了,但是他不认同清王朝。同时他认为中国人区分中国和夷狄不是以种族和血缘,而是以文化。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是朝鲜还在,朝鲜继承的是中华文明,就可以以中国自居,中国没有亡。不仅如此,日本人也是一样。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对辛亥革命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许多辛亥革命时期的史料被进一步披露出来,涌现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一个就是日本人为什么那么支持孙中山推翻清王朝?支持孙中山的人中很大一批是在日本的“中国人”,但是这个中国人带引号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日本种族,日本血缘,但他以中国人自居,认为清朝是草原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认同的是明王朝,希望恢复中原,但他们毕竟是日本人,中国人是肯定不承认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他们支持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孙中山等早期提出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的提出有它的背景,因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实施的是真正政治学意义上的帝国制度,就是这个国家是建立在一个种族对其他民族或者其他种族的奴役和压迫之上,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在过去的朝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原则上各民族是平等的,只有这两个朝代是根据人的种族的不同分成了三六九等,在这样的国度里就存在一个人忠君和忠于自己的祖国是不协调的,是冲突的。一个人爱自己的祖国,可是现实中受着一个奴役自己的种族或者是一个种族对自己种族的奴役。满清统治被推翻以后,“驱除达虏”的口号就不提了,提出“各民族共和”。中华民族的概念就是这个时候塑造出来的。中华民族不是指具体任何一个民族,可是又包含了所有的民族,它不是民族学的概念,而是政治学的概念,是国族。美国有很多种族,但是在政治上美国只有一个国族,就是美利坚民族。中国也是一样的,无论你是哪一个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
第三,《决定》把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决定》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什么是民族精神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七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中断其文明历史的国度而言,所谓的民族精神是指支撑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里一路走来呢?一种说法是爱国主义。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是《周易》中的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古人取法天地所得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古人的宇宙观里不是地动说,而是天动说。上天围绕着地球周流不已,从不懈怠。君子当取法上天的品格,自强不息。我们中国人对上天的理解和西方人基督教对上帝的理解是不同的,上帝创造世界——创世论。创世干了几天活儿了之后,说我累了,所以我们就要休息,于是就有了礼拜日——星期天。中国古代人眼中的天是自强不息的,大地托付着万物,没有自己的偏私,所以厚德能容,也就是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概括,而且这两句话是缺一不可。我们看看周围的一些民族,这些国家的人们有自强的精神,但不像我们作为一个大陆民族这么强调厚德、包容。这两句话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当中华民族处于济贫济弱的时代,它更强调的方面是自强。比如说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当时最先进的一批中国人拯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尝试。洋务运动的口号就是两个字——“自强”。当中国处于一个强盛的时代,强调的是协和万邦,强调的是厚德载物。比如说唐代的开放、包容。
第四,《决定》提出要融合中华传统和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同时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这是较之以前不一样的提法。我们现在的传统是多个传统,不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同时又有我们本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吸收外国的文化,受外国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现在是面对多个传统,需要有多个传统融合,靠单一的传统是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所以《决定》提出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新的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传递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用我们学术界的一个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中西要融合。
第五,《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在这方面特别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时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我们中国过去是以儒家为主导的社会,特别强调做人的问题,孔老夫子讲的一套儒学理论,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高深的不得了的学说,其实很简单,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如何做人。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说到底是做人出了问题。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道德教育要落在实处。在这方面过去很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做了很多的论述。我们以前解决道德问题比较过重依赖的是意识形态资源,是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下的道德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不分,而且在很多时候是以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有时候思想品德课就是政治课。但是道德的问题是一个实际生活的实践问题,要把这些道德原则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行为处事、待人接物,而在这方面我们过去的政治文化是有局限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导的,它的伦理是一种在学术上我们称为的角色伦理,也被称作是身份伦理。比如说我们现在习惯说“你我他”,尊敬一点的用敬语说“您”。可是古代人的相互称呼不是这样,两个人见面,说兄台如何、为兄如何、贤弟如何,处在一个相互的身份社会里面,对每个人的道德的要求、做人的准则和标准都很具体。在过去的传统社会里有一套以仁爱为基础、以道德为内容的一套具体的教化系统,可是现在我们对待国民的教育主要是指望学校的道德教育。一个人一旦走出校门,就再也没有一个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社会主体来担当对他的道德教育了。在别的国家国民每七天进一次教堂去净化一次灵魂。我们的国民一走出校门就认为已经合格了,道德教育终止了,我们寄希望于大众传媒影视,但是我们大众传媒影视作品提供的都是什么,而且我们也不敢保证学校里的道德教育是完全可靠的,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去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使道德教化行之有效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不只是学校教育,应当是一个人的终身教育,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