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决定》着重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讲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文化走出去?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很难走出去,一走出去就被人们认为是意识形态输出,这和冷战时期的类似。现在资本主义世界不断输出意识形态文化,但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文化一输出就有问题了。另外,现在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既包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也应该包括当代文化走出去。前几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当时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在文化产品上贸易中比例是9:1,我们在文化领域里引入9才能出口1,而且在出口的1里也主要是传统文化。当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魅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当代文化缺乏创造力,缺乏独特性。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不光是文化产品,还包括着更广的方面。
很多学者、很多文化人都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中国是世界工厂,世界各国向我们输出的不只是技术和需要加工的物质材料,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举个例子来说,台湾的李敖到了北京以后感慨说到了联合国。因为我们中国的小区建设可以说是模仿的世界各国的风格,体现我们自己风格的小区是很少的。我们是世界工厂,可是输出世界的产品里很少能够体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很少体现中国文化。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家里还保存着一些父母留下的物品,那时候任何一个产品做好之后,制作人都会给它刻上一个花儿,因为在他眼里不只是一个物质产品,而应该是生活的一种样式,带有文化,可是现在我们的工业品基本上都没有了。一方面我们的物质生活开始发达了,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是越来越不讲究了。服装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看看会场里大家现在穿的是什么,色彩上全是黑的、灰的,其他颜色比较少,样式上以西装为正装。有一次人民大会堂开国际儒学联合会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会议,有很多海外华人、学者归国参加。但是进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被武警拦住不让进,说你们穿的唐装是奇装异服,不符合要求,必须穿正装,也就是穿西装。这也反映了从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和生活西化,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和传统的一种断裂。中国人古代的服饰那么丰富多彩,假如现在的服装工业能够吸取传统文化,我想也是有市场的。
关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决定》也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措施,目的是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一些外国人指责中国人在世界上建孔子学院是文化侵略、文化扩张,中国人回应他们说我们没有搞文化扩张,我们是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这个世界上不能只允许你们推广西方文化,应该也允许我们中国人推广我们的文化,你们的文化在世界上有影响,我们的文化也要在世界有影响,给世界人民一个更多的选择。
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明确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我们现在弘扬的都是一些不具思想性的文化。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比如说围棋、书法、音乐、京剧、绘画,都可以弘扬,唯独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不能弘扬。这三样之中道教可用以养生可以弘扬,佛教慈悲为怀是一个信仰,也可以弘扬,最主要是儒家文化不能弘扬。我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面临的障碍就是和儒家文化相结合的问题。过去传统文化有定位,说中国人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因为道教讲苍生救世,特长在于养生;佛教强调慈悲,主要是来养心;儒家文化是来治世的,包括政治和道德,它是来组织整个社会的,上到政府朝廷、下到民间社会都有一系列的制度,如上有皇权制度,中间有科举制度,再下有家族制度、学校制度等。近代以来,这些制度有的被推翻了,有的崩溃了,有的解体了。我们现在说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回避儒家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我们究竟继承什么呢?所以我们现在讲究弘扬传统文化一直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口头上一直喊的很响,但是同时也喊的很虚,无法落实。我们现在书法进课堂、京剧进课堂都很容易,但是我们一说推广读经典就有问题了。思想的文化不弘扬,只是弘扬那些作为兴趣、爱好的内容,是我们现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面临的一个切实的问题。没有一个官方充分去正视和清理这百年来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个问题是没法解决的。这是我们在学习和执行《决定》时候实践中面临的一个切实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肯定中华传统美德,也肯定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在建设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但是现在也面临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是不是都由我们党来承担的问题。在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宗教有道教,有佛教,还有其他的本土民族宗教和一些外来的宗教。我们除了官方的组织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团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复兴势头很强劲,代表了中国人对自己自身文化的一种回归。从理论上《决定》也保留了空间,发扬人民团体充分发挥共同建设。在这些问题里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过去的儒家文化传承着我们基本的生活价值观,我们无论怎么批判它,颠覆它,可是在自己家里还得讲父慈子孝等,一个人背离了这个传统文化家庭就和谐不了,社会也和谐不了。任何一个民族的主流宗教都担负着一个功能,就是传承这个民族的主流的生活价值观。比如说基督教文化,人们把基督教比喻是公民的孵化器,一个合格公民的塑造主要是由基督教完成的,这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对于阿拉伯世界来说,伊斯兰教就起这样一个功能。对于中国人来说,谁来起这个功能?是不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担负。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以后加上我们也要讲父慈子孝。这也牵扯到前面提到的怎样很好地处理好、协调好意识形态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不是冲突的,是相互融合的。同时我们要容纳传统文化,要在民间社会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机制。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很容易把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建设意识形态文化。其实不是,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意识形态文化,也包括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呈现。在这种理解下,我们一方面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我们的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我们的政治文化,同时我们也要允许其他的文化发展,佛教也要发展自己,道教也要发展自己,儒教也要发展自己。现在我们还没有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但是他们早晚会争得自己的合法地位。在宗教方面上,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中国现在的状况是六神无主,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可是作为中国的主流的宗教唯独缺席。而对于我们的多数人群来说,中国人传承最基本的生活价值观、最基本的生活教条就是靠我们缺失了的儒家文化。如果我们不恢复儒家文化的地位,当然不一定是政治意识形态,应该有它自身存在的民间的教化体系,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教人如何做人。总之,我们需要不断地探讨落实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切实的体制。这是我所能想到的一些问题。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