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王如松: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大家好!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拟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个人对“十八大”报告的认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一是中国特色,世界风范。二是绿韵红脉,认识生态。

三是五位一体,建设生态。四是小康大智,和谐生态。

一、中国特色,世界风范

1. 十八大报告的特色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民、生、和、信

听了锦涛主席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激动和振奋,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报告的特色:一是“民”,民生、民主、民心的“民”;二是“生”,生态、生产、生活的“生”;三是“和”,和政、和谐、和平的“和”;四是“信”,信心、信念、信实的“信”,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科学发展的信心,以及对生态文明的信实。

2. 十八大报告的“生态文明”靓点

“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分别只有12处和两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

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社会现代化、民族大复兴”的总任务,以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体现了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生态控制论机制。 从十六大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到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的“五位一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升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锦涛主席在7.23讲话中特别提出了要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我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报告特别勾出了推进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蓝图。指出我们要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与城乡关系,农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工业化主导下去系统推进。“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报告运用生态的、系统的、文化的视野和方法,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保育区域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四方面部署生态建设方略,体现了“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的整体论思想。

报告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功能上解决环境问题,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了竞生、自生、共生、再生的生态控制论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育方略。

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及“美好世界”、“美好未来”的生态建设目标, 体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基本物质需求,走向精神生活和生态真善美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人类生态的进步和对建设富强、健康、文明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建设目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生态建设目标,文化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生态建设目标,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生态建设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建设目标。

报告特别强调了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报告还首次提出了全球生态安全,有八处提到全球问题,体现了中国以世界安全为己任的大国风范。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环境病加剧、适应力降低、人口超集聚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问题等三大生态风险。“大敌”当前,传统农耕文明封闭保守、无能为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更是回天无术、望洋兴叹。 市场经济依靠竞生,社会主义强调共生,小农经济依赖再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生。但任何单一的运行机制都解决不了复杂的人类生态问题,唯有四生合一、合纵连横、绿韵红脉、潜移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有希望挑起全球生态安全的大梁。

但要真正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 和“全面贯穿”到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去,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党全民都来融贯生态文明、锐意绿色发展、凝炼中国特色、推进小康建设。

二、绿韵红脉 认识生态

1. 绿韵红脉 相反相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中华民族正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田园社会走向城市社会,神本文化走向人本文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经济,这种社会,这种文化还不是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我们需要从粗放型链式经济走向生态循环型经济,拥堵型城市社会走向生态统筹型社会,征服型物态文化走向和谐型生态文化。现在全社会都在讲生态。什么是生态?有人认为生态就是生物,有人说生态就是天蓝、地绿、水清,还有的说生态就是人,应该说都不准确。历史上,生态学的传统定义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随着最近这半个多世纪人类对地球,对环境开发规模和速度的增大,生态学研究对象逐渐从生物向人渗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不能忽视了,人不再只是生态系统的外部影响因子,而是事关人类命运、影响每个人、每个家庭、单位、每座城镇、村庄、每个地区、部门的主要生态组分。我们不光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还要考虑与其上层母系统和下层子系统的时、空、量、构、序耦合关系。

生态文明的生态,实际上是人的生态。是“绿韵”与“红脉”之间的关联。“绿韵”是光合作用赋予的生命力。植物大都是绿色的,自然的本色是绿,生命的活力表现在绿,人们都喜欢绿,人类活动的基础就是绿。还有“红”, 人和高级动物的血液都是红的,人类社会能源开发利用的作功过程和热耗散表现出的是红色,它是生命的血脉,社会的基色。 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在遥感图上呈现一片红色。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是绿韵与红脉关系没有协调好的缘故。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景观,运筹绿色社会,传承绿色文化,需要绿韵红脉整合的方法学。

2. 生态的四种内涵

生态有耦合关系、整合学问、和谐状态和进化过程四种内涵:

一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命个体和整体之间,以及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我们大家谈的生态不是生态学,而是一种关系,是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存发展、繁衍、进化所依存的各种必要条件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有机整合性的学问。首先它是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自然哲学。在座很多听众都是理学博士,英文中理学博士就是哲学博士。你学习自然科学,不懂哲学,不懂生态学,就不能成为一个博士,所以我们的理学博士叫做哲学博士。生态学还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是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技术,也是我们养心悦目、陶冶情操的一门自然美学。以前在学校里我们受的教育是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没有教我们怎样品味自然,享受自然,这也需要正确的方法论,就是生态美学的指导,我们说生态既是哲学,也是科学,也是工程,也是美学;

三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实际上从刚才的定义,生态既然是一种关系,它就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但人们经常把“生态关系和谐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定语简称为生态,如生态城市、 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卫生等, 是约定俗成后被社会所公认的用语,表示人和环境在时空演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文脉、肌理、组织和秩序;

四是生命-环境系统一种定向的进化过程,生态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定向演化过程,物质流通量越来越低,信息反馈越来越畅通,有高的自组织能力,功能性有机发育等等,是一种定向的有机进化过程。

3. 生态文明的作用机理

生态学有很多规律,将其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其最基本的原理有四条,可以用拓、适、馈、整四个字来概括:

一是“拓”,开拓的拓,每一种生物,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有其内秉增长率,都能千方百计拓展生态位,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更适宜的环境,为其生存、发展、繁衍和安全服务;

二是“适”, 适应的适,具有强的顺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发展机制和变异能力, 既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又能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多样化和灵活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型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创造有利其发展的生存环境;

三是“馈”, 反馈的馈,包括物质循环和信息反馈,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最后回到大自然中去,使世间一切资源都能物尽其用、一切生物都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任何生物的行为通过生态链网形成信息链,层级传递,最后反馈到它本身,进一步促进或者抑制其行为,实现一种螺旋式的系统进化;

四是“整”, 整合的整,生命-环境系统遵循特有的整合机制和进化规律,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的协同进化功能,能扭转传统发展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实现景观整合性、代谢闭合性、反馈灵敏性、技术交叉性、体制综合性和时空连续性;营建一种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生态关系。

三、五位一体,建设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 “十八大”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全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建设中去,五位一体建设生态。

1. 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

传统生态学强调回归自然、保护自然,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了解自然规律以后,可以顺应自然规律、调节生态关系、培育生命活力、建设生态环境,使人能得到更好的生态服务的这就是 “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深深融入和全

图1  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的融贯关系

面 贯穿到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建设中去,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的精髓。生态文明的这种“融”和“贯”将自生、竞生、共生、再生的生态规律与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 人类社会是一类复合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工厂,一个农场都是一类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活动,还有社会管理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首先,人类社会是以环境为体的,环境有五大生态因素:水、土、气、生、矿,水是水资源,水环境、土是土壤、土地,气包括气候资源、空气以及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热耗散导致的气候变化,大气运动等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矿就是人类从地球表层开发出来的大量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有宏量和微量元素,进入人类消费系统,为人所利用,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五个基本生态因子。

不过人不光是一种高级动物,他还有主观能动性和超级智慧,有生产、消费通、还原、调控能力,善于把地球上资源和环境利用起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叫“经济为用”。

人类社会是以人的知识、体制、文化为主导来调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长期人与环境磨合的文化演变,积累经验和智慧,从中获取资源,改变环境,调节生态,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必然走向自然。自由的发展加必然的约束成为生态文明的“自然”,我们叫它“文化为常”。

自然支撑子系统、经济代谢子系统和社会调控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方面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关系,组成了我们任何一个城市、社区或者一个工厂、农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管理、研究、贯穿和改造这些关系,实现绿韵红脉高效和谐的耦合。

3. 五位一体的融入和贯穿

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切入点。

传统工业文明形成的产业基本上是链式产业,一个企业只要能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资源,经过加工变成产品,排出废弃物、实现了利润,其生产过程就完成了。在这种产业生态关系中,每一个企业都设法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管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污染。但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很大的负面生态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及的三大生态危机。未来的生态文明要把传统的资源耗竭型工业变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兴生态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从过程上、结构上、功能上去改变产业生态关系,促进增长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十八大”提出的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结构的改革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用到生态学基本原理,比如说纵向闭合、横向联合、区域耦合、功能复合、软硬结合、人文亲和等等方法,有兴趣的听众可以参考产业生态的相关文献了解具体方法。

比如说未来的产业结构,不再是农业就是农业,工业就是工业,服务业就是服务业,而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耦合。产业活动有两大链条,一是生物质产业链,二是矿物质产业链。生物质通过太阳能的光和作用,动物的转化作用以及人的加工、物流和消费,最终变成废弃物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这个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的变成废弃物污染环境、环境影响比较大。 产业生态文明就是要把种植业、加工业、物流业一直到最后的消费和废弃物再生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闭合成一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经营和管理,使其生态经济效率最大化,生态足迹影响最小化。

举一个例子,当前,农村和区域水体的面源污染严重,农作物的食品安全也堪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磷、氮,如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适宜的使用和垃圾污水的不适宜的管理。农民不知道哪些是合适的化肥和农药,以及施肥的阈限,而另一方面农村传统的秸秆、粪便、有机生活垃圾都没有充分用上,而化肥厂、农药厂生产的大量化肥和农药又堆在仓库卖不掉。

未来的农田保健产业,将把化肥厂、农药厂和农民、农田、农业、农村结合成一个复合生态经营体,农民可以把土地在联合体里入股,享受土地资产产生的效益,同时可以当农业工人拿取工资。由规模化龙头企业管理大面积的农田,测土施肥、对症下药、把垃圾、秸秆与适量无机肥结合制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或纯有机肥,使环境尽可能被少污染,农民不再愁打药、施肥问题了,化肥厂也不愁肥料的销路了,这样一来,农业效益提高了,环境也好管理了。这就是通过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以公司带农户、以生产带生态,实现三产合一、合纵连横,真正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到农业生产建设中去。

举一个例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一个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其主席叫安德森, 曾是一个大企业家,生产和经销地毯。90年代初,他的地毯生意濒临破产。申请破产前,他进行了社会调研,发现之所以地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是因为僵化的产业体制缺乏创新性,用户不喜欢地毯花色的时候,还继续生产同样的花色。特别是大的展览中心和商场,地毯脏了很难洗,坏了很难换。他发现传统企业以产品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错了,顾客要的是服务,不是要的地毯本身,就把卖地毯改为租地毯,用户需要什么花色就生产什么花色,脏了企业会定期上门清洗,坏了负责更换,但只更换容易受损部分,这在出厂时就量身定制了易损部分,换回来后循环再生再用回去。这样一来,租赁业务大大增加,最后不仅没有解雇员工,还增加了大量搞研究与开发、服务与培训的智力和体力劳动员工,增加了就业机会。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工厂不只是生产产品,更主要的是围绕产品提供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软件、标准、技术、文化和人才。未来的生态产业,其经营目标应是产品、服务和文化三位一体,且后两项将逐渐代替产品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出。

今年北京的7.21雨洪灾害,来了一场不是特大的雨洪,由于排水不畅,很多地方被淹,有77条生命丧失了。究其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整合不够,生态基础设施不健全,特别是涵养、缓冲雨洪和净化雨污的湿地大面积消失。城市是文化的积淀,要经过长期天灾人祸的生态磨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经历了600多年风雨考验的北海团城和紫禁城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案例。 城市建设,楼很高,路很宽,车很多、街很亮、公园很绿只是形态建设,城市内在的生态品质、生态健康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深层次的神态建设。当今中国,许多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耕地、生态服务用地被大量占用,地表被柏油水泥硬化,水回不到地下去,热岛效应强烈,城市的氮磷等营养物流失到郊区水体去,导致大面积的水华。这些都是湿地肾功能衰竭,绿地肺功能退化,地表皮呼吸功能失调(硬化屋顶灰化),肠胃消化不良(污染物排放口循环再生能力弱)、血脉经络不畅(摊大饼格局、交通拥堵)造成的。

把生态文明结合到城市生态建设中去,就要嵌入生态学的循环再生机制。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只能将垃圾清运到郊外,污水排放到区域水体就行了。以生态为纲的环境保护,需要形神合一、标本兼治,把末端污染防治、企业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政区生态管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又如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当今这个,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城市完全解决了生活垃圾问题。垃圾处理的途径有堆肥、填埋、焚烧,有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的责任,但是光靠政府,光靠企业,光靠老百姓分类,或者光是焚烧,光是填埋,光是堆肥都解决不了问题。要开展适应性生态管理,比如说垃圾分类管理,多数居民现在还没有具备那样的生态意识,每家每户都自觉分类。这种情况下,只得请拾荒民工先简单分类,把生活垃圾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将湿垃圾中的塑料袋捡出来把水压掉后,进入社区堆肥池,或者家中备一个堆肥桶,24小时左右基本上变成肥料,让物业拿走。这样处理以后,垃圾减量化可达到60%左右。从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社会化,把这些结合起来,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可以综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管理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垃圾问题。

再举一个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例子。传统城市道路绿化,其中央绿带一般高于路面,雨水经常把绿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冲到路面,连同屋顶及其它硬化地表的径流一起通过下水道被冲到郊区水体中,相当于雨水给城市洗了澡后把脏垢都排到郊区去了。新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绿地下沉至低于路面,让路面的污水流到低洼绿带的土壤中,通过土壤生态工程的过滤后,变成干净的水回到地下,多余的渗滤过的干净水通过溢流管排到郊区水体,既大大减少了郊区污染的负荷,还能给城市绿地补充营养物,一举多得。

还有社会上讨论很多的“生态补偿”,现在的生态补偿,基本上是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围绕生态损益的异地经济补偿。这里另外一种就地生态补偿却值得提倡。如一个楼盘占用农田或湿地开发了一批建设用地,原有的水文循环、气候调节、土壤生物质生产力、污染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了,增加了热岛效应和对外排污。大家在建筑密集小区感觉比在森林里要烦躁,就是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缘故。你占用了生态服务功能就要就地补偿,通过屋顶绿化、地表软化、下沉式绿地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比如德国有关法规规定,每个家庭或社区的雨水只能渗到自家或本社区的土壤里,不能外流。如果我们每个社区都能把生态占用变成就地生态补偿,使每一块建设用地所丧失的生态服务功都能得到恢复,城市就会比今天更美好, 这就是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明。

当今城市大多数新建楼盘都有物业管理,使小区秩序井井有条。但城市生态资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湿地是否被人占用、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受损,基本没人监测、审计和管理。应该运用市场机制孵化生态物业管理产业,负责生态资产变化动态的常规监测、定期审计和综合管理,由所有新老用地单位按其对生态资产占用的程度上缴一定额度的生态物业管理费来支持该产业的发展。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到资源管理中去,这是“五位一体”要做的事情,也是向传统问题导向型环境管理方法的挑战。。

城市化需要建设用地,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又不能动,所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很尖锐。有的地方干脆就把湿地占用了,湿地既不是耕地,也没有非常严格的立法在那里保护着它。据不完全统计,解放60多年来,我国城市80%湿地丧失了。湿地是城市的肾,其功能丧失后,城市生态品质和生态服务功能就会降低。土地有生物质生产功能,建设用地功能,城乡居民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保障农民基本生产资料的社会稳定四大功能。土地功能审计结果,虽然你占用了耕地,但如果通过认真的就地生态补偿,仍能保持土地原有的生物质生产能力,而且空气净化,污染物降解、气候调节、水文循环等各类生态服务功能都能强化,则城市建设用地、耕地和生态服务用地的矛盾即可迎刃而解。

四、大智小康,文明生态

1. 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态演变

未来社会是一种智慧型社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都要翻一番。

原始文明以采摘狩猎为特征,以发明用火和金属工具为标志,是一种自生式的社会形态; 农业文明以种植养殖为特征,以发明灌溉和施肥育种为标志,是一种再生式的社会形态; 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为特征,以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和机械化工产品为标志,是一种竞生式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以社会公平与生态和谐为理想,以社会公德和行政管理为手段,是一种共生式的社会形态。但是,以上任何一种单一的机制都不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集自生、共生、再生、竞生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社会形态。其核心就是要把四个机制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中去。

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工业文明在推进物质生活的进步,认知能力的发展,资源的开发等能力强化了,但是从太阳能到化石能,从生物质链到矿物质链,从自生的人到寄生的人,社会的生态风险在增加,人群的适应能力在退化。

生态文明的文,指人(包括个体人与群体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纹理、脉络或规律,是一种时间、空间的生态关联。日加月是明,指从暗向亮,愚昧向睿智的开化、教化和进化过程。生态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自然、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中生产和消费的物态文明、政治建设中组织和管理的体制文明、文化建设中知识和智慧的认知文明、以及社会建设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态文明,把这四个文明抓好,就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去了。

如体制文明建设,要实现从十六大提出的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对内与对外统筹等五个统筹,以及十七大补充提出的中央和地方、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四类关系的协调。这九个统筹关系如果协调好了,体制条块分割、决策就事论事,管理还原论主导等不文明行为就能有所改善。

物态文明包括物质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管理的生产文明和消费文明,特别是消费文明。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物态文明将推进社会上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转变,以数量多多为目标的占有型消费向以功效优化为目标的适宜型消费转变,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向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转变,以利己为中心的物理型关爱向以爱它为中心的生态型关爱转变。

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改善物质生活、遵循市场经济的竞生和自生机制上,而生态学的共生与再生观相对薄弱,利他、爱他之心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必须大力提倡心态文明,让雷锋精神返回社会。心态文明是人对待和处理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精神境界,包括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要在这些方面要多多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社会的关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明内涵

十八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涵。我认为前八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彰显的是一种物态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体制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心态文明,分别处理人和周围物、事、人的生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生态文明从客观世界的四生要求出发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又必将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的水平。

4.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融合

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走向是什么呢?从生态学视野预测,其经济过程将从物质生产主导型的物态产业向智能服务主导型的生态产业转型;空间格局将从大中城市集聚型向适度分散城乡一体新型城镇转型;生产工具从主要靠设备和技术向主要靠知识和智慧转型;生活导向将从物质财富存量型向健康幸福进化型转型;管理模式从树状自上而下管理型向网络合纵联横反馈型管理转型;社会诉求并将从公平性向和谐型转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小康社会转型,各类社会矛盾很多,大多由不公平性引起的。其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总有不公平的地方,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不公平的但却是和谐的,生态学追求的是和谐不是绝对公平。市场经济通过差异激励人们的创造力,实现新的增长,绝对公平和绝对均衡是不可行的,但差异过大必然会破坏和谐,所以我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降低宏观尺度的不公平,实现生态文明的大同小异、大智小康。

未来小康社会的测度指标不再只是GDP的总量和增量,还包括自然生态的健康,水、土、气、生、矿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健康状态和生态资产的积累,还包括了生态服务,生态品质,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等。 社会生态的发展包括健康品质、文化素质、殷实程度以及平均期望寿命等。

我国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将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面都需要生态文明的渗入。作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强国,我们和一些后工业化国家的最大差距就是生态文明的差距。 我们坚信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年,国民生态文明素质能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5. 小结:生生不息 一以贯之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儿。总结一下,我讲了“生态”的内涵,生态的生是开拓竞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和适应自生;态是物态和谐,事态祥和,心态平和,智态悟和,这里的悟是人们的智慧思考。生态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物竞天择,道法自然,事共人为,心和文化”。

学习、实践“十八大”精神,我们一定要“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中去,实现以下四个“一”:

一是道法自然、绿韵红脉、天人合一的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是生产高效、生活适宜、生态美丽三生融一的一:发展是硬道理,包括经济、环境和人的综合发展;     

三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归一的一:城乡一体化;

四是合纵连横、潜移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一:一以贯之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谢谢大家!

(本内容经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核)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