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过去十年以来,在前二十年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出现的发展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推进我们的工作。根本目的是实现什么样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回答。今天不细讲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意识形态创新当中一个重要内容。对我们的文化发展也影响巨大。
这个理论创新最早是温家宝同志还是副总理的时候到国家行政学院给一个省部班讲课时提出的,后来进一步丰富、充实、全面认识,然后作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前后有十年的时间了。
“要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任何国家想推进社会发展,违背科学规律是不行的。我们过去要求一年迈向社会主义,这是显然不可能的,有点类似于孩子的思维。
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专门谈到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一定做到“四个必须”。一是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在文化领域这就包含了对人民创造力的尊重与维护。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六大讲的是三位一体,十七大讲的是四位一体、五大建设,这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作为五位一体来布局。这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国际上有人说,未来社会发展将会从中国发展中汲取经验。这不是吹捧我们。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包含生态文明论。中国的发展对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五是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到底谁为主。以文化领域为例,在文化生产中,我们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这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兼顾不能这一边重要就往这儿偏,那一边重要就往那儿偏,这是我们工作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到底怎么样让它们能达到平衡,这是值得研究的。
第三部分,共识与合力:“三”倡导培育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的创新是培育国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执政的生命所在。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对于我们引领社会凝聚共识,让全社会一定形成核心价值观。中国人现在包含道德素质在内的价值观应该讲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反思原因的话,恰恰是文化建设出了问题。我们这些年发展过程中,虽然说两手都要硬,虽然说两个文明一起抓,但实际上在很长时间里文化问题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境况。
建国以来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具体文化工作怎么做方面也出了偏差。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谈到我们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统筹协调好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还有一个问题,建国之后政府把过去很多由民间社会来完成的工作都包下来了,把民间社会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层次连根拔起了,因此包含教育等方面出了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文化发展中,未来一个时期要把过去所缺失的这部分必须补上。如果补不上,再过二十年也不见得比现在好多少。
党的十八大对凝聚共识方面,与十七大相比,提出了通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三”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伦理道德、八荣八耻等指导思想,大家觉得很难记,落实也有很多问题。不管怎么样,各地都做了很多实践,但也出了很多问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域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应该怎么办?应该说在十八大上很重要的一个进步就是我们通过24个字使核心价值观具备了雏形。它们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其进行了阐释,将来进一步提炼凝聚形成社会共识与合力。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从去年以来各地提出地区精神,最大问题凸显了三个方面:第一,没有地方特点。第二,层次不够。更多地强调了个人,而没有强调国家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责任,国家应该为个人、为社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保障,对作为个人和国家之间过渡的社会层面提的也很少。只是提出个人义务、个人培养应该具有的某种精神。第三,缺乏根本性精神和价值的内容。民主不是坏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敢提?我们在提炼国家发展精神,包含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这种普世价值应该名正言顺地、堂堂正正地讲。所以这次就提到了民主、自由等。在这24个字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培育,未来还要提炼。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第一,24个字太多了。我认为五六个字就够了。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为了反对中世纪神权对个人精神的扼杀,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另外,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某一个时期的核心价值观,而应该既对这个时期有指导还对整个未来很长一个时期有终极价值的关怀和追求。第二,要为长期发展留下空间。这个渠道是畅通的。过去提出的一些口号很快过时了,这是我们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一个时期这种凝聚全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关爱通过我们个体得以表现的精神,一定能够随着社会的实践发展出来。第三,现在不要急于求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意识形态转型创新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放在发展中看待这个问题。
东亚和美国民众社会价值认同优先顺序是不同的,美国学者做了大量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因为文明体系不一样,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转型崛起,在价值价值认同方面,在精神追求和重塑方面,一定有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的营养的可能。这种情况下,社会价值认同就不是一张白纸一样从无到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一百多个转型的后发展国家拷贝西方制度、理念来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不灵的原因。有人认为印度是唯一成功的国家。但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吗?形式上一人一票,是个民主国家。但什么是民主?民主作为理念与手段最后应该落实到善治。个人、国家、社会形成共同治理,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使社会绩效提高。在印度从孟买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你一定看到连片的贫民窟,这种状况在后发展国家非常严重的。另外,这种复制还导致一个国家族群、阶层处于完全撕裂状态。香港、台湾给大陆推进民主社会建设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台湾社会的对立,内耗很大,马英九第一任四年时间三年忙于选战,这确实不适合中国大陆,中国大陆太大了。
在建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对文化来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完全用了政治话语代替了文化的自身发展。我们的前辈们,特别是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前辈们,他们自身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多好都不在了。我们今天只能读经典来体会这种文化。所以对于我们文化建设来讲,这是一个教育的任务。教育部现在要改教材,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这其实是回应六中全会提出的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问题。
国家精神重塑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创造性的转化,由过去革命话语体系转变成今天以人类文明发展当中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核心内容的新的价值精神,以此来凝聚我们整个的国家和民族,寻求未来社会转型过程当中取得更大成就。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方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