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外药店的“潜规则”
首页> 案例> 正文

揭秘国外药店的“潜规则”

近日,一条微博被热传,称“朋友多年跟药厂打交道,听药厂里老师傅一句话,果断分享,去药店买药,一定要蹲下来……站着视线内的药全是提成高的,效果一般,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好药都在下面……下面……”

接着,网络上就开始盛传国内部分药店的某些“潜规则”:哪些药提成高,要积极卖;哪些药“油水”不足,要劝导患者尽量不买……据说名堂五花八门。国外的药店卖药,也有这么多学问吗?

德国:乱开药会遭严惩

若非重症顽疾,德国人生病通常会找大夫看看,然后开个方子,上药房买点药,吃吃就好。

今年9月初,本报记者一位刚从国内来德国不久的朋友杰克(化名)突发急性胃炎,在法兰克福大学医院的急诊室内疼得难以直起腰,本以为得买一大兜子药回家,不料医生得知这位杰克之前还有吃剩下的药,便嘱咐其继续服用,然后又开了一小盒药片。

杰克问医生这些一共是多少钱,医生却双手一摊,“我只管看病和开方子,至于治疗费用及处方药价一律不清楚。”原来,“求医”和“问药”在德国严格区分。德国医生通常不接触药品,他们常常对药价不清楚,也无须关心。

拿到处方单,杰克在大街上很容易就找到门口用醒目“A”标记的店铺,进门将单子交给店里的药剂师,药剂师认真地在处方单盖章收好,然后收钱给药。

药店在德国医疗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德国各个城市都能方便地找到药店。以寸土寸金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为例,即便是在Zeil购物街附近,都有好几家药店。

除了分布密集,德国药店另一特色是统一售价。同种药品,无论是市中心的商业区药店还是远郊药店完全,价格都一样,人们不用为省钱货比三家。

德国人之所以看病放心,买药省心,要归功于该国的医药体系。德国法律对于药品环节的管理和处罚都十分严格。

一位在德国行医多年的中国医生目前在法兰克福等地和朋友共同经营着两家针灸诊所。“乱开药、多开药,一旦被投诉,相关机构一定会调查,为几十欧元(1欧元约合8.03元人民币)做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划不来!”不仅如此,德国人去药店买的大都是处方药,非处方药品种相对不丰富,不同厂家同样成分的药价相差不大。

品种不多、疗效和价格又相仿,人们买药自然不用费心去挑选和比较了。药店里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药剂师。往往听患者对病情的描述都能给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和建议,一般的头疼脑热甚至都不用去医院找医生,直接在药店与售药的药剂师沟通后就解决问题了。

尽管如此,德国电视里的药品广告并不鲜见,各药厂都为争取顾客使出浑身解数。既然给回扣的“高压线”碰不得,那就想别的办法“感情投资”。一些厂家也在“研讨会”上做起文章。

以“学术讨论和交流”等名义开研讨会无可指责,半开会半旅游好像也说得过去,医生受邀参加研讨会,回头在开具处方时是否会“开完会手软”,推荐研讨会主办方的产品就不得而知也难以查证……

加拿大:医药分家很彻底

加拿大药房和中国药房“长”得实在太不一样了:不论是独立的大药房,还是商场、超市里的药房,都分成独立的两部分:全开放非处方药和近乎全封闭的处方药。

非处方部分与其说像药房,不如说像超市,因为不但有非处方药、保健品、各种保健器材,还有诸如化妆品、婴儿用品、食品饮料甚至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等。这类产品谁都可以经营,药房为“创收”也不会放过这块业务,因此一些大型药房非药品经营规模很大,甚至一些诸如Shoppers Drug Mart的大型连锁药房被许多消费者误以为“附设药房的大型连锁超市”,实际正好相反,是“多元化经营的大药房”。

这些非处方部分的药品,一些“潜规则”是有迹可循的:促销、突出介绍同类产品中的某一种而刻意冷落其他等。但加拿大多数省份规定,非处方药和健康食品不得坐堂促销,所谓“促销”除了收银员收银时小声诱导几句,也就只能靠优惠券和店堂广告吸引顾客。

处方药部分则“壁垒森严”,只认医生或医院处方,没有处方是没人会卖药的。药房的处方部是封闭的,一般只开两个窗口:一个收方,一个发药。配药由持证上岗的专门药剂师负责,而在窗口收方、发药的,则是普通的营业员,并无配药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卖处方药是“一片片卖”,绝不会整瓶、整盒出售。这一方面是为避免出现过期药或浪费,另一方面,某些药剂(如感冒药)含有特殊成分,会成为瘾君子的毒品替代物。

由此可见,加拿大的“医药分家”做得十分彻底。在处方药方面,患者吃什么药、吃多少,决定权在大夫和医院,药房无从插手;但患者买不买这处方上开的药,何时买,在哪个药房买,则是患者自己的事,大夫和医院事先也不得而知;患者则只能照方抓药,既不能挑三拣四,也不能多买。如此一来,即便药厂想“潜规则”,也无从下手。

日本:药剂师有权校正处方

日本的药店称作“药局”,药局出售的大多数药都是医生的处方药,自己很少卖药。日本处方药的价格全国一样,医疗保险机构照价格表结算。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药局和药企几乎没有空子可钻。

“日本对药品零售管制很严。”由华侨创办的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长姜德春告诉记者。

从2009年开始,日本对药品的零售管制放松,理论上超市或24小时店都可以售卖药品,但种类很少,不外乎感冒药、腹胀药及创可贴类。即使如此,药效也都弱化,这有限的几种药投放到普通的超市,对药厂、超市和患者都没有吸引力。

日本的药品或者是根据药效和副作用强度分为三类,或者是根据对消费者提供信息的必要性而分为三类,有的药店是按照药效强度安排药品的摆放,有的是根据需要向消费者提供信息的必要性而整理药架。

日本医院周边有很多“药局”。这些药局规模都不大,但各种药品标签却很大,药架又不高,所以顾客对价格一目了然。在记者住地附近的一家小药局里,药剂师指出,这里的一般药品也是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摆放,而不是把治疗同种疾病的药物放在一起,所以各类药品里都会同时存在感冒药、胃病药等。药品属于第几类,药架也都做出标志,而处方药则在药剂师所在的透明玻璃围成的小房间里,顾客没办法直接挑选。

在政府的提倡下,1990年以后,日本的药局数量增加迅速,同时,大部分药局已经从出售非处方药的小店,进化为具备了针对各种处方出售药品的能力。这种进化不仅来自政府对药品供应的调控,更在于一个专门性人才——药剂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截至2011年底,日本注册药剂师超过27万人,是1990年的两倍。所有的药剂师都是经过大学药学部以上专业培养,并通过考试持证上岗的。

有了这些高度专业性的药房,患者就没有必要特意去医院划价取药,直接在离家最近的药房取药即可。不仅如此,日本政府要求药剂师核实医生开具的处方,并为患者建立服药档案,同时提倡患者长期去同一家药房买药。这样一来,患者和药剂师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对医院的依赖程度也相对变低了。在这一基础上,政府再重拳打击药价,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如今,药价在政府的管控下,十分稳定。因此,药剂师和医生一样,专业水准和服务精神越出色,主动上门抓药的患者也就越多,出色的药剂师逐渐加入高收入人群,在去掉灰色收入之后,药剂师反而成为了有机会名利双收的高薪职业。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