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同体消解东亚乱局,障碍主要在美国

用共同体消解东亚乱局,障碍主要在美国

2012年11月20日,东亚峰会举行。会上,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会晤,宣布将在2013年年初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在年底启动准备工作。这为此前围绕领土的僵持带来些许暖色。

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此评论说:“它确实反映了三国至少要防止领土争端进一步波及经济关系的意愿。”事实上,自贸区的意义远不仅如此,无论当前还是未来,它都可以有效消解东亚当前的冲突乱局,乃至彻底结束。

东亚为啥乱哄哄

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夏义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前东亚乱局,包括钓鱼岛和南海冲突,某种意义上是美国挑起来的。

不仅中国外交官有此观点,就连日本外交官也有持相同看法者。

以当下的钓鱼岛冲突为例,日本外务省国际情报局前局长孙崎享在日本《世界》月刊11月号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离岸制衡”策略,即自己不直接出面使用军力,而是利用友好国家(日本)对抗(中国)。同时,将钓鱼岛冲突“作为向日本销售武器的良机”。

文章还指出:美国所谓“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的声明与事实不符,是在误导日本民众。因为“根据日美间的协议,‘防御对岛屿的侵略’应由日本独立完成。如果中国进攻尖阁诸岛(钓鱼岛),此时应由自卫队执行这一任务,美军不会参战。如果自卫队能守住,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自卫队守不住,那尖阁诸岛将转由中国管辖。这时,尖阁诸岛就将不再是安保条约的对象。”

夏义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今天回过头来看,几年前美国主动找我们搞G2的时候,也许可以相机变通处理。

不仅是G2问题,“东亚共同体”概念提出和发展的历史同样值得总结。

“东亚共同体”的构想由2009年在日本上台的民主党政府提出。这一构想希望借鉴欧盟,在共同体内实现关税、货币、经济一体化,继而推进东亚安全机制。这一构想由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首倡,他认为:只有建立这样的共同体,才能解决东亚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构想以中日韩为核心;把美国排除在外。

然而,这一构想因为对共同体主导权认知的不同、相关国家互动不足而搁浅。夏义善表示:“现在这步棋很难走得开。”

自贸区是个好想法

东亚国家间矛盾的存在,是美国深度参与东亚的前提;而自贸区的建立,恰恰能加速区域一体化,缓和区内紧张局势和有关国家间的矛盾,使得这一前提不再存在,这也是欧盟历史发展的经验。

新华社援引中国专家的话说: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将为促成东北亚乃至东亚地区政治安全机制,独立自主解决本地区的各种矛盾,推动本地区合作的顺利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因为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与互利合作势必要求加强政治上和战略上的相互理解与互信。

建立中日韩自贸区,这一目标最早是由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2002年提出,当时日韩两国提出的自贸区谈判条件之一,便是三国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而围绕这一协定的谈判早在2007年便已经开始,更是在2012年5月完成——在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正式签署该协定,从而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给予了实质性的推动。而今天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现实也使得三国认识到,不应该因历史问题或领土领海争端影响彼此在经济上“抱团取暖”。

此外,中日韩自贸区对美国2011年11月提出的“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TPP)客观上是一种抵制或淡化。

日本前驻联合国大使谷口诚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去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大力推出“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TPP),“是因为想在亚洲市场一体化进程中掌握主导权”。当时美国广邀亚太国家加入这一协议,但惟独没有邀请中国加入。谷口诚分析,这一协议对亚洲的危害在于:即使美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亚洲各国仍将无法改变对美国的依赖。为此谷口诚建议:为摆脱这一局面,日中韩三国应重新探讨“东亚共同体”的有利影响。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当然是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物质前提。中日韩三国GDP和贸易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这一巨大的自贸区一旦建立,TPP在很大程度上就被淡化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新加坡外交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TPP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根本无法运作;这一方面是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使然;另一方面,没有哪个加入TPP的国家能做到加入了这一协议就可以不和中国做生意。

障碍主要在美国

不过,对于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不少国内专家仍持审慎的态度。变数就是美国。

中国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夏义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美国绝对不希望中日韩三国搞在一起,因为一旦三国自贸区建立,使用地区性货币,美元就不起作用了,“这对美元是致命的打击”。

但事情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中国因素和东亚的领海领土冲突,目前日本有全面转右之势,一旦大选之后,“右”成了气候,改自卫队为国防军,甚至推进核武化,那二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日美安全同盟的基础也将受到挑战,美国当然不可能支持这一前景。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