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维维
“北京需要我,我不能走!”高树义强忍住泪水,向电话另一端的家人解释。当时,正是“非典”最为肆虐的2003年,外乡人高树义却主动参加了门头沟兴民社区的打药、消毒、清扫工作,还承担起照顾一位“非典”患者的工作。
1993年,高树义从山东老家来京务工。初来乍到时,高树义没少吃苦,他找不到门路,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活,连春节回家的路费也凑不齐。
就在高树义走投无路时,兴民社区的干部主动找上门来,为他送去一百块钱和一桶油,让高树义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聊天时,社区干部又关心起高树义的工作,问他是否乐意做打扫街道和收废品的工作,正为生计发愁的高树义立刻应承下来。
不是本地人,但高树义和社区居民的关系却越来越融洽。兴民社区是平房居多的老社区,一次,有居民家下水管道堵了,弄得满街臭烘烘的。居民到居委会反映,高树义听见后二话没说就赶过去了。他刨开地面,用勺一点点把刺鼻的污泥掏干净,换上新管道,填上土,把周围清理干净。看到满身污泥的高树义,这家人非常歉疚,高树义却毫不在意。
后来,高树义再推着车在街道上收废品时,经常有附近的居民叫住他,“小高,今儿个我炖了一大锅羊蝎子,晚上过来。”到了冬天,邻居大妈看到高树义的手冻得又红又肿,就连夜为他赶做了一双棉手套。
有一年春节,高树义收完废品回住地,社区干部忽然迎出来说,“小高,你看谁来了?”进屋一看,自己的妻儿正坐在屋里。妻子脸上堆满笑容,儿子跑上前抱着他亲热地叫着“爸爸,爸爸。”原来,社区干部瞒着高树义,写信把他的家人从老家请来了,还帮家人出了路费。紧接着,几位本地区干部又分别从自家拿来做好的菜和饺子,摆满一桌,陪着高树义一家人吃了顿团圆饭。
这顿团圆饭,温暖了高树义好多年,直到现在讲起当时的场景,他仍激动不已。“前两天有人问我:‘把别人的事儿当自己的,你图的是什么?’我回答:‘因为北京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2003年,“非典”来袭,高树义主动参加了兴民社区的卫生防控工作,常常昼夜不能休息。他的父亲从山东打来电话说:“儿啊,你快回来吧,我和你娘挂念你!”还没等他解释,闺女又接过了电话说:“爸爸,我都好长时间没看见你了,是不是不要我了,我好想你!”听了亲人的话,高树义眼眶湿润,半天说不出话来。“北京需要我,我不能走!”挂了电话,高树义选择留在北京。
“首都北京以它的包容、大气,接纳、鼓励着我们这些寻找梦想的人,我也愿和所有来京打工的朋友们一道,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树义说。
来京19年,高树义早已不把自己当外人儿,他在这个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靠着在北京打工,他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还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在兴民社区,他还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