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背后的民生焦虑:更加公平还是更多不公?

“异地高考”背后的民生焦虑:更加公平还是更多不公?

核心提示:教育公平

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其中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此后不久,黑龙江、山东、福建等地陆续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然而,异地高考需求最为强烈的区域――北京、上海、广州实施细则迟迟未公布。随着2012年底的临近,在随迁子女家长翘首企盼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同时,一场城市“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对于是否开放异地高考的争论也在不断升温。

随迁子女家长心声:期盼开放异地高考

纪娟和丈夫在北京工作多年,均没有北京户口。虽然女儿才刚满1周岁,纪娟已经开始为女儿未来的入学、升学问题考虑。“这个问题很现实,对于我们这样在北京工作的非京籍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纪娟告诉记者,对于异地高考问题,她不关注所谓的教育公平,更让她在乎的是孩子的境遇和心理的创伤。

“比如她可能不能理解自己生在北京,学在北京,却要回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考试,而且这个过程可能会被贴上很多标签。”纪娟表示,我们感到难过的是这对孩子也是难以解释的。“我赞成开放异地高考,淡化户籍标签。”

来自四川的家长王道运则表示对于像自己这样常年在北京工作却没有户口的家庭而言,开放异地高考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未来能否落实,即使落实自己的孩子能否成为受惠者,他并没有把握。“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在这个城市收入尚可、有社会保险、生活体面,也为城市的建设作贡献,为什么子女不能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利,包括考试权利?但是,现实来看,开放异地高考涉及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对于北京这样的热门城市‘开闸’很难。”

王道运表示,虽然期盼开放异地高考,但是并不愿意拿孩子的教育做赌注,无限期等待。“我给自己划定了一个期限,如果到孩子小学毕业,还不能为孩子落户,我会选择结束在北京的事业,回到四川工作、生活。”

随迁子女家长在面临读书和升学的问题时,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无奈,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也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同事最近很纠结,他和妻子已经在北京工作了10来年,孩子也在北京上了小学、初中。可是,快要面临中考的事情了。没有北京户口不可以在北京高考,课改之后各省课程内容不同,恐怕要回老家读高中。孩子回吧,骨肉分离。一起回吧,10年打拼归零。这时候,才发现所谓的新北京人只是半城市人。”

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一群随迁子女的父母四处奔走呼告希望为孩子争取就地参加升学考试尤其是异地高考的权利。随迁子女家长自建的“我要高考网”上,公布了61个QQ群的号码,聚集了过万名家长,分散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份。家长们通过联合向政府部门递交反映材料、组织主题活动以及网络传播的方式,让自己的声音逐渐放大,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本地考生家长:理智认同,内心抵制

然而,对于异地高考,大部分城市本地户籍群体选择站在了反对一方。网络上反对异地高考的声音一直都有,但并未形成很大声势。直到今年10月18日,20余名反对“异地高考”的京籍人士到北京市教委表达反对异地高考的诉求,当场与非京籍学生家长代表发生语言争执,争吵的视频在网络传播开后,反对异地高考的声音也愈演愈烈。坚持争取孩子在北京“异地高考”的家长们被称作“异闹”,微博上许多反对异地高考的京籍人士把自己的微博头像改成统一的“反异闹、促文明、护文化”的圆形标识,圆心里写着北京二字,下面配着被咬出一个缺口的幼苗图案,以比喻他们眼中外地人对他们所在城市的“蚕食”。

值得注意的是,最开始对异地高考发难的并非京籍子女的家长们,而是一群城市青年。在他们稍显极端的表达背后,是对近年来北京公共资源紧张、道路拥堵、空气质量下降、公交拥挤、医院爆满等现实问题的焦虑和不满。回归到教育问题本身,京籍学生家长对于异地高考有怎样的看法呢?

北京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理智上认同放开异地高考有利于教育公平的观点,但从现实考虑,还是不愿意。“开放异地高考了,意味着自己的孩子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说心里话,应该没有一个北京的家长会愿意的。”

“阿庆”是网络上有名的教育博客作者,在撰写博客、参与网络访谈过程中,阿庆都公开表示自己是站在反对异地高考的一方。阿庆的观点引来了一些反对异地高考者的关注,并得到认同,网友表示“终于有加V的人替我们北京人说话了”。在媒体的报道中,阿庆被视为京籍“异见者”的发言人。

阿庆认为,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公平的主张,异地高考不是最佳的答案。“放开异地高考只会让大城市越来越拥挤,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各地均衡发展。北京的高校可以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额到别的地区招学生,要资源配置平衡,而不是拥挤到北京来找平衡。”

异地高考有必要 双方利益须平衡

当然,北京本地人中也不乏异地高考的支持者。王老师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农村中学工作,他告诉记者,这所农村中学里有300多名学生,其中有北京本地户籍的学生仅5人,其他全部是外地孩子,他们的父母不管是打工还是经商,大多已在北京扎下根来,即使是卖菜的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由于不能异地高考,这些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多数不再选择升学,而是就地开始打工,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只能回到原籍继续读高中,成为新的留守儿童。“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应该给这些一直在北京读书的外地孩子就地参加高考的机会。”

在北京工作、户籍还在黑龙江的柴女士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几年前考虑到北京的高考户籍限制,柴女士只好让女儿回到哈尔滨读高中。她表示,如果北京能早几年开放异地高考,她就不会让女儿回老家读书了,与女儿两地分离对她来说是很痛苦的。但当她得知黑龙江已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后,又觉得很不安,担心因为外地考生的增多,让孩子陷入更加严酷的竞争中。“总的来说,开放异地高考,流入地考生的利益肯定是受损的,不仅是北京、上海,其他大城市本地学生的家长也对此有不同看法。如果仅仅是开放异地高考,而对流入地没有补偿措施,对本地人也是不公平的。”

是否赞成异地高考,站在不同的立场考虑就有不同的答案。随迁子女的升学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异地高考亟须破题,随迁子女的平等教育权益不容忽视,流入地居民的利益必须考虑,各方诉求和利益的拉锯如何寻得平衡,考验的是决策者的智慧和改革高考制度的决心。

(来源:人民政协网 有删减)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