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需要走什么样的路:要从“好看”到“好用”

城镇化需要走什么样的路:要从“好看”到“好用”

核心提示: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新型城镇化”推到一个新高度,无论是从政策基调还是发展空间来看,城镇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加速推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比如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摊大饼式”的建设、粗放管理、收入分配机制、户籍管理等等,中国的城镇化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又有哪些新的商机?《中国经营报》将持续关注和深度解析,以飨读者。

过去二十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1995年中国城镇化率只有36.2%,2011年已达到51.2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英国目前已经达到90%,法国达到77%,德国达到74%,美国达到82%,人均收入与中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

毫无疑问,下一个十年,城镇化将是中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和突破口。但走什么样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仍然需要地方主政者深入思考。本期圆桌我们将与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孙建华,吉林市副市长李向东做深入对话。

城镇化要从“好看”到“好用”

城市确实要以人为本,人在这个城市要有收获,要有钱花,住得舒适,能够把人留住。

《中国经营报》:城镇化被视为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中国官方公布城镇化率为51.27%,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你们如何理解城镇化?

孙建华: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一百年的路程,路走得快,通过城镇化解决了过去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过去城市建设注重硬件的东西,比如把大楼建得很漂亮,把道路做得很宽阔,很注重这些外表的市容建设,但今后要更注重的不是城市的外观了,不是城市漂亮与否,而是真正注重这个城市居住的人要生活好,城市要从好看到好用去发展。

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水平、人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漂亮方面下的工夫太多。

李向东:中国的城镇化,只是刚刚开始,51.27%只是一个统计的数字,也可以说是人口从农村到城市来。但是这个城市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城镇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是不是建的高楼大厦,就是我们现在对这个城市的定位?城市确实要以人为本,人在这个城市要有收获,要有钱花,住得舒适,能够把人留住。所以我们的城镇化从高标准来说,才刚刚开始,我们任务很重。

张剑飞: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978年全国的经济总量只有3600亿元,发展到现在47万亿元,我们的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果我们最终失去了清洁的空间、安全的食物,那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由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人口和经济条件,环境和资源问题会显得更加严峻,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可以成为一个乐土,这是所有人的关心和忧虑。

城市建设应遵循节约实用原则

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坚持简洁、自然实用、节约的环境。有一个3R的原则:减量,重复利用,回收。改变过去“三通一平”的理念,先把地平了然后再建工厂,要提倡“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要依山傍水。

《中国经营报》: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新型城镇化”推到一个新高度,毫无疑问,下一个十年,城镇化将是中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和突破口。中国如果继续沿着城镇化的道路再走十年,要注意哪些问题?

孙建华:首先城镇化要从好看向好用转变,每个城市不是最需要把楼拆掉,可能更需要保障医疗、环境、空气、水、蔬菜的安全性、粮食的安全性。

第二个方面我们不要让汽车绑架城市,这是现在中国城市所面临的交通问题。城市所有的钱修立交桥、修地铁,我们不是做城市配套,而是跟着汽车跑,但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善不多,这是一个问题。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也去修立交,这是浪费。

我们为子孙后代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如果把修立交和地铁的钱搞农业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会更高。

另外一个是外来人口的问题。现在100万人的城市有20%到30%的流动人口,他们受到的待遇是不平等的,尤其是农民工,因为不是本地的,他不能享受本地的优惠。有些农民在城市待了20年,他的子女仍然是贴了一个农民工后代的标签,这会使他们有一些耻辱感。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很难发展好。

李向东:我们的城市还得按照中国特色来进行设计,无论顶层设计还是具体的推进,因为中国的国情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搞哪个产业如果都搞就过剩,哪个城市人多,马上就拥挤,这是中国的特色,这是客观的事实。

所以还是要布局,要顶层设计。城市少不了地标,少不了高楼大厦。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也在和专家探讨,地标建筑要有特色,要与地方特色的街道和建筑结合起来。

再一个,就是应该设法把出行半径的功能完善,组团式、分区域来设立和实施城市规划与建设。举例说,我们可以在自己所居住的区域不用走多远就可以购物、健身、休闲,有小公园,不用走太远,出行半径减少了,同时也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成本。

张剑飞:城镇化要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最少的资源,最小的环境影响实现较高的生活水平,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的发展空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资源消耗是不可逆转的一个过程,要有忧患意识,千方百计地节地、节水、节约资源,提倡简朴节约型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拥有多少决定的,有人可以安贫乐道照样非常幸福。

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坚持简洁、自然实用、节约的环境。有一个3R的原则:减量,重复利用,回收。改变过去“三通一平”的理念,先把地平了然后再建工厂,要提倡“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要依山傍水。我们过去修路比较习惯于逢山开路,现在要提倡自然环保的建设理念,这几年全国公路的建设已经明显改善了,注意了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工程量减少了,对环境影响减少了,造价也减少了。

每个城市都想做成曼哈顿,有商业区,还要做一个居住区,交通流量就像潮汐一样,早上上班都到CBD去,晚上下班都到睡城里面去。如果一块地里面既有商场、酒店,也有住宅区,这些人很多都在步行范围内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是解决交通拥挤最好的办法。今年长沙对全市规划做了重大修改,凡是地铁站周边都提高了容积率,可以使周边的人非常方便。

同时我们要少做只有天上看得见,人间很难看见的景观建筑。我们往往喜欢规划一个方案,但人的视线只有1.6米到1.8米,看到的是很有限的,这样的图案,只有鸟瞰、坐直升飞机才可以看到。不能做那些挖了山再绿化的行为,还有很多很宽的马路,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也没有亲近感,满眼看去都是路灯的森林。

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特别是规划设计,规划的节约、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大家说道路拥挤,拥挤的是交叉口,为什么?交叉口要留一半的红绿灯给另外的道路,如果我们只改造交叉口,其他地方不动,可能就能解决现在的交通问题。比如长沙有一条道路叫三一大道,过去非常拥挤,因为是八车道宽,所以一到交叉口就拥挤,我们进行了改造,在交叉口增加到12车道,其他是8个车道,这样彻底地解决了拥挤问题,国外很多路也是这样。我们只将交叉口这一段加宽可以省不少钱。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