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半个世纪间经历急剧的兴盛与衰亡,斯大林模式也因此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问题。如何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在更深层次涉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尝试以落后国家的工业化为线索,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边缘的结构性特征出发,把斯大林模式定义为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澄清传统认识中的错误,批判一些流行的错误思潮。
一、传统认识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定位及其悖论
“斯大林模式”是指上个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建立在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其主要特征是经济、政治和文化高度集中。与此同时,苏联形成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教程的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形成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以下简称为传统认识)。但是,这一传统认识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定位却存在明显悖论,并且能够衍生出否定性结论。
在传统认识中,斯大林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中进行定位的。它认为历史发展有必然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与相应的生产关系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着社会整体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领域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形成前后相继的五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更高的一种社会形态。从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因此,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必将取而代之,社会发展随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些内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常识”。
但是,这种认识中存在深刻的悖论,一直困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教育工作。
其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悖论。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都发生于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能否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信中提出的跨越过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问题,到苏联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展开的大论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随着苏联解体,这一问题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
其二,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悖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它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基础产生的。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发生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几乎跨越一个社会形态的情况下,二者如何契合?“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论断更是突出了这一悖论。
其三、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活水平的悖论。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生活极大繁荣的社会。但是,在现实中,即使苏联东欧等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生活水平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称美国为“丰裕社会”,而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却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称为短缺经济。
从这三个悖论自然会引申出这样的结论,即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按照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它打破苏联的正常发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这是一种被扭曲的社会主义形式,并因此造成重大社会损失。反之,如果苏联按照生产力的水平,先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再建设社会主义,苏联的成就会更大,损失会更少。因此,苏联应该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认同这样思想观念的大有人在。但是,这种观念无法真正认识和评价斯大林模式,因为一谈其功绩,马上就会面临着这样的反驳,即如果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选择适合当时生产力的社会模式,就会取得更大的功绩。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新自由主义思潮还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都可以从这些悖论中很自然地嫁接进来。苏联的改革经历了改革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俄罗斯)的新自由主义“休克疗法”等过程,最终导致巨大的经济社会衰退。社会主义传统认识中的悖论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