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心国家的社会主义和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
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视角来看,斯大林模式本质上是边缘国家(也称之为外围国家)的社会主义,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中心国家的社会主义。但是,传统认识无法区分这一重要区别。
从1924年到1926年,苏联领导人之间爆发了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大争论。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一方认为,欧洲没有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苏联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而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资本主义建立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之上,已经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因此,作为更高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范围内实现。这场争论以斯大林一方的胜利告终,为斯大林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果从传统认识来看,托洛斯基的观点更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资本主义超越了民族国家,它是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必然是世界性的。但是,取得胜利的却是“一国社会主义论”。这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变化。社会主义运动重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的国家,从预想的世界性的社会主义转向一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主要功能从克服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转向推进落后国家的工业化。
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中,资本主义是传播式过程,是一个剑与火的暴力进程,但它也摧毁了落后的社会制度,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提升其工业化水平。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造成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并最终导致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整个世界被几个帝国主义强国所瓜分。这时,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特征,更深刻地显示出它的内在本质。
列宁敏锐地指出,在帝国主义已经瓜分世界完毕的情况,“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现代世界体系论发展了列宁这一思想,比较全面地勾勒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征。这一体系以资本积累为目标,具有“中心—边缘”的等级结构。发达资本主义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位置,而其他国家处于边缘位置。从国际专业分工来看,中心国家的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劳动者工资水平高,而边缘国家的生产技术含量低,是劳动密集和低工资地区。通过不平等交换,边缘国家的财富不断地流向中心区。中心国家利用技术垄断、金融垄断、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军事力量和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中心地位,以此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中心-边缘”是一种等级结构,在国际市场中,中心国家的超额垄断利润以边缘国家不发达为前提。因此,只能有少数国家居于中心地位,而大多数国家只能处于边缘地位。在中心发达资本主义侵略和渗透下,这些国家传统社会开始瓦解,但是,在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和政治军事压迫下,其民族资本主义难以正常地发展起来,被迫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因此,边缘国家想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英法德那样的中心发达资本主义,这基本上是幻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社会,首先是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容许。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落后国家无法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进行真正的工业化。
同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从边缘国家获得的超额垄断利润缓解阶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弱化,一部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化。因此,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从革命转向改良,希望通过完善资本主义逐渐走向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成为主流。
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边缘国家无法通过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代大工业,无法成为发达资本主义,而中心国家也未必发生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导师最初论断的从发达的欧洲爆发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条件出现了巨大变化。这是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论”和斯大林模式获得胜利的深层原因
作为反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由此分化为两个运动方向。一个是中心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通过扬弃发达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建立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就属于这一类。但是,由于超额垄断利润提供了改善工人生活的条件,这一方向开始放弃马克思主义,走向改良主义;另一个是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承担了发展生产力,推动落后民族工业化这一历史使命,斯大林模式是这一方向的代表。它是边缘国家为了应对中心国家的剥削、压迫,摆脱附庸地位,寻求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超越资本主义的制度创新。
但是,这些新的实践因素却没有在理论上给予澄清和表述。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论”把单一的民族国家作为理论框架,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世界历史”的视野。这就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单线式历史观。每一个国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都会经历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而斯大林模式则是历史的最高点,这是必然规律。
这种理论模式假设所有的民族国家都可以重复这个发展过程,以此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必然性。但是,它隐含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即通过走资本主义,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成为英法一样的发达国家。同时,它看不到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造成的巨大外部压力和限制,因此不能说明斯大林模式推动落后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另外,它看不到中心国家的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这种边缘国家社会主义的重大区别,从而以中心国家的社会主义标准衡量斯大林模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传统认识中的诸多悖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