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皇后王氏:柔弱无用竟可专权?

西汉皇后王氏:柔弱无用竟可专权?

核心提示:汉成帝即位后,有感于母亲一向无宠,虽贵为皇后,行事做人却小心翼翼,后宫寂寞多年,所以他十分孝顺皇太后。孝顺的方式就是顺从太后的心意,百般厚待母家诸舅。

王政君共有八个兄弟,王凤居长,依次为曼、谭、崇、商、立、根、逢时。王凤、王曼、王崇与王政君是同胞所生。成帝即位后第一件事,是加封袭爵阳平侯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位置握有比丞相还要大的权柄,从王凤以后,便成为外戚辅政的专职。此后,成帝又照太后的意思,于一天内,同时封太后的其余五个弟弟(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为侯。这在前代是从未有过的事。

 

一个柔弱无用的女人,竟能决定一个时代的命运。

王政君无见识、平庸,却能安居皇后之位,这与她丈夫汉元帝仁懦善良的个性有关。也正因为她毫无见识,在当上皇太后之后一味庇护外家,才造成了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政治腐败的局面。

天赐良机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春,皇后王氏见皇太子刘奭终日神思恍惚,郁郁不乐,十分着急。她禀明宣帝,想在后宫选几个美人娱慰太子。这一天,皇后把太子召入中宫,对他说:“人死不能复生,皇儿还须节哀,善自珍重。天下美女多得很,还怕找不到可与司马良娣媲美的人吗?”

垂手而立的太子听到这话,不禁悲从中来,他眼圈一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前几天,他的宠妃司马良娣生病死了,临死前,司马氏对太子说:“妾死非天命所在,而是太子宫中几个妃妾良人轮番祈祷诅咒我,而将我杀死的。”司马良娣长得娇柔妩媚,太子宠爱已有多年,一旦早死,当然异常伤心,何况又是被害死的。所以,太子伤心之余,又愤恨难平,见了其他几个妃妾,一个也不愿意接近。

见太子又伤心起来,王皇后十分心疼,忙说:“今奉皇上诏令,将五位美人送到这里让皇儿挑选。”说完,就有宫人们引着五个盛妆的美女迤逦而出,来到太子跟前。皇后赐她们一一坐下后,示意太子快作挑选。

太子懒懒地朝她们看了一眼。他心目中只有司马良娣那一张花颜玉容,其他人无法闯进他的心扉。他只想挥手让这五个女子退下去,但抬眼看见皇后那慈爱和期待的目光,他的心软了,所以,他只得装作乐意的样子,随手一指,说:“这一个即可!”

站在一旁的女官急忙顺着太子的手势找过去。是谁呢?她吃不准,又不敢再问,怕太子发怒。她猜想一定是坐在最靠近太子的排头那一位,那美人穿着一件绣有红色花边的披风,显得与众不同,太子一定看中了她。于是,女官就点着那位美女,回禀皇后道:“太子选中美人王政君。”

第二天,就有侍中一人,与掖庭令一起奉皇后之命,将王政君送入太子的东宫。太子看在母亲的面子上,再说王政君仪态娴雅,正当年华,也就不加拒绝,当夜命她侍寝左右。第二天,太子便将她丢在一边不闻不问了。谁知这位幸运的王政君仅一夕得幸,便暗结珠胎,到第二年,竟生下一个儿子。太子宫中,本有姬妾良娣十余人,七八年不曾生过一个儿女,因此,宣帝得了这个孙儿,如获至宝,亲自替他取名为刘骜,借《吕氏春秋》中“千里马”之意。因为这个儿子,王政君在日后得以幸运地登上了后宫佳丽人人称羡的皇后宝座。

王政君出身官宦之家,魏郡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人。祖父王贺曾任绣衣御史,父亲王禁年轻时学刑法,后在长安任廷尉书记。王禁性情落拓不羁,贪酒好色,除正妻李氏外,还娶了好几房小妾,共生有四女八男,王政君是他的第二个女儿。由于李氏早年改嫁,王政君从小失去母爱,在复杂的大家庭中,养成了柔顺、怯懦的性格。她娴静、平实,与人无争。长大后,父亲为她择婿,接连两次,还没过门夫婿就死了,所以有人说她命中克夫。但是,王禁不以为然,他对这个女儿抱着希望,亲自教她读书,兼习琴棋书画,计划日后将她送进皇宫,祈望将来一朝得幸,光耀门楣。

王政君十八岁那年,恰逢掖庭采选秀女充为“家人子”(后宫编制之外的预备宫人),王禁便将女儿送进宫。王政君等了一年,遇上皇后为太子选美,于是,天公作美,赐给她一个绝好的命运。

王政君尽管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情,但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即位,为汉元帝。因王政君为元帝生了唯一的儿子,宣帝又特别喜欢这个孙儿,生前常置于左右,唤作“皇孙”,无疑把刘骜视作将来皇位的继承人,所以,母以子贵,元帝不得不立王政君为皇后。

弱者的胜利

雅重儒术的汉元帝刘奭仁而不威,优柔寡断,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这一点,汉宣帝在世时就已看出了。有一次,刘奭见父亲用法过严,未免苛刻,进谏道:“陛下宜用儒生,毋尚刑法。”宣帝听了十分生气。说:“汉家自有制度,向来是儒法轮番并行,怎能专用德教呢?”刘奭不敢再说,拜别出宫。宣帝目送太子的背影,长叹一声说:“乱我家法者,必太子也!”

从这以后,宣帝一度产生过废太子、另立张婕妤生的刘钦的念头。刘钦聪明敏捷,喜欢经书刑法,颇有才干,同懦弱的刘奭截然不同。宣帝曾称赞他:“淮阳王真乃我子也!”不过,他还是念及刘奭为许皇后所生,许后曾与自己患难与共,又惨遭毒死,若废太子,对不起许后,故放弃了废立的打算。

汉元帝虽然没有政治家的才干,却是个不错的艺术家。他喜读史书,擅长音乐,能鼓琴瑟,吹洞箫,还熟谙音律,会自己作曲,谱新声。晚年体弱多病,常以音乐自娱。在深宫备有鼙鼓,有时兴致来了,亲手击鼓,缓急舒徐,很是入耳。

由于元帝喜好声色,后宫美女如云。他不爱王政君,另宠两位妃嫔,一为傅昭仪,一为冯昭仪。这两人原来都是位列婕妤(地位仅次于皇后),后来,元帝为表示对她俩特殊的爱幸,就在六宫制度中增加了一级,名为“昭仪”,是“昭其仪尊而亲密”的意思。昭仪在六宫中的地位同外朝的丞相等同,而爵禄可同王侯媲美。所以,元帝时代,昭仪同皇后的地位差别又缩小了许多。

傅、冯两位昭仪,都比王政君长得美丽。傅昭仪妩媚多才,很有交际手腕。她从小就被送进宫,是上官小妹身边的才人,既有美色,又有才干,且善于和人周旋,故能上讨皇帝欢心,下得宫人女役敬重,以至宫人们常常饮酒酹地,祝她健康长寿。

另一位冯昭仪,冷静沉着,贤淑大方,元帝既爱幸她,又敬重她。这是因为有一次,元帝带着妃嫔宫人们在后宫的虎圈观看斗兽表演。正看得兴致勃勃,突然一只大熊跑出圈外,攀殿而上直扑坐在上首的元帝,吓得御苑两旁的妃嫔贵人们争相逃窜,只有冯昭仪不慌不忙,挺身向前,当然而立。左右武士赶来,格杀了狗熊,冯昭仪则未伤一根毫发。事后,元帝问她:“为何不怕危险,当然而立?”她答道:“妾闻猛兽得人而上,恐熊扑至御座,侵犯陛下,故以身挡之。”元帝听后大为赞叹。

同这两位昭仪相比,软弱无能又平庸无才的皇后王政君哪里是她们的对手?尤其傅昭仪,素怀大志,一心想当皇后,况且也为元帝生了儿子刘康。为使刘康取代皇太子的地位,傅昭仪投元帝所好,特地培养儿子学音律,使刘康深得元帝的宠爱。她等待着时机向元帝发动攻势。

一天,她趁元帝心情尚好,试探道:“妾闻太子喜好酒色,只怕日久糟蹋了身子,将来怎好担当大任?”她说得很巧妙。元帝听了点点头,说:“我也十分忧虑,只怕不肖子乱我江山。”元帝感觉到太子这几年变得很厉害。过去,太子刘骜表现得好读书,喜文艺,性情宽厚谨慎,言语举止等十分遵守礼仪。有一次,元帝有急事召见太子,等了很久不见他来。原来他遵守宫廷礼制,不敢走天子专用的中间驰道,而是从边门绕道行走,所以费了许多时间。元帝十分赞赏儿子在情急之中仍能遵守礼法,行止不乱。这事之后不久,元帝就册立刘骜为太子。但是刘骜当了太子后,渐渐放纵起来,酒色、歌舞无一不爱。其实,这一点正是元帝自己带坏了儿子,刘骜从小耳濡目染,岂能不受影响?

傅昭仪趁热打铁,进言道:“陛下不能不作出英断来,山阳王(指她生的儿子刘康)德才都类似陛下,臣妾并非为儿子贪图非分,实是为汉家长治久安着想。”

元帝禁不住傅昭仪的花言巧语,渐渐被打动了,但他不敢贸然破坏祖制,便找大臣们商量,大臣们都表示反对。王政君和刘骜闻讯后,十分忧急。幸亏有元帝的宠臣、驸马都尉史丹极力保护太子。

史丹是大司马史高的儿子,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子。作为外戚,史丹很得元帝倚重,凡元帝出入乘辇,史丹常陪坐在左右。太子初立,元帝命史丹护导太子,故史丹同太子的关系及感情较为密切。

不久,元帝的幼弟中山王刘竟病逝,元帝带着太子去吊丧。仁柔的元帝抚着棺木悲恸不止,而太子却毫无伤感的样子。元帝十分奇怪,他知道中山王与太子年龄相近,从小关系十分亲密,便怒声问太子:“临丧不哀,毫无情义者可仰承宗庙,为民父母么?”恰逢史丹在侧,史丹忙摘冠谢罪道:“臣见陛下悲哀太盛,故劝戒太子不要悲泣,以免增添陛下忧患,臣罪该万死!”元帝被他瞒过,也就气消了。

后来元帝对史丹说,刘康多才多艺,是个人才,太子比不上他,言语间流露出废立之意。史丹连忙进谏道:“臣以为,治国之材,莫如聪明好学的皇太子,假若陛下以丝竹瞽鼓为才能,则黄门鼓吹郎陈惠和李微两人,便能代替丞相匡衡,何不请他们两人为丞相呢?”元帝一听嘿嘿笑出声来,暂时收起了废立的念头。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生了重病,傅昭仪及儿子定陶王刘康朝夕侍候在旁,王皇后和太子刘骜很少有机会见到他,狡黠善谋的傅昭仪乘机又哄劝元帝改立刘康为太子。元帝竟为所动,屡屡以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的故事暗示尚书,希望尚书出面奏请废立。听到风声后,王皇后仍是一筹莫展,任凭宰割,还是王皇后的哥哥王凤想起史丹,忙去请史丹出面设法劝谏元帝。

史丹急急赶进元帝的寝宫,等到傅昭仪母子离开、元帝独自一人昏睡的机会,他斗胆走进内室,跪伏在离元帝近在咫尺的青蒲上面,连连叩头。按汉宫规定,青蒲只有皇后可登,史舟因情势危急,不得不冒死犯规强劝元帝。元帝听见叩头声,微微睁开眼睛,见是史丹,忙问何事。史丹流泪说道:“臣冒死为太子说几句话,太子位居嫡长,册立已有多年,天下莫不归心。如今外面到处传言,说陛下将废太子而改立定陶王,若真如此,满朝公卿大臣必以死力争,臣愿先自请死!”

元帝素性仁厚,不忍见史丹痛哭流泪,何况史丹一番话说得十分恳切,他原本心中也明白,太子是不应该轻易改立的。于是,他长叹一声,说道:“我身子日见衰弱,而太子和定陶王、信都王(冯昭仪生的儿子刘兴)都还年幼,故心中常眷念不舍。废立之事,我三思而觉不可,何况皇后一向谨慎,并无过失,太子又是先帝所爱,朕岂肯违背公议?请驸马都尉放心就是。”

听了元帝一番心里话,史丹十分感动,叩头请罪说:“臣妄听流言,罪当死。”元帝又嘱咐史丹说:“我的病日见加重,恐不会见好。你可好生督导太子,使他做一个贤明有德之君,毋违我意。”经过这次秘密谈话,太子的地位才正式巩固下来。

不多久,元帝驾崩,太子刘骜即位,为汉成帝,尊母王政君为皇太后。

老实无用的皇后王政君,本来不是傅、冯二位昭仪的对手。她得以不被废,并能保住儿子的太子地位,既靠了史丹那样忠心耿耿的大臣.也取决于汉元帝懦弱仁厚的性格。

庸人的悲剧

汉成帝即位后,有感于母亲一向无宠,虽贵为皇后,行事做人却小心翼翼,后宫寂寞多年,所以他十分孝顺皇太后。孝顺的方式就是顺从太后的心意,百般厚待母家诸舅。

王政君共有八个兄弟,王凤居长,依次为曼、谭、崇、商、立、根、逢时。王凤、王曼、王崇与王政君是同胞所生。成帝即位后第一件事,是加封袭爵阳平侯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位置握有比丞相还要大的权柄,从王凤以后,便成为外戚辅政的专职。此后,成帝又照太后的意思,于一天内,同时封太后的其余五个弟弟(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为侯。这在前代是从未有过的事。

成帝讨好母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母亲纵容自己在后宫迷恋声色。成帝外貌长得魁伟端庄,举止稳重,看上去威严若神,但内里却是一个行为低级的酒色之徒。这在当太子时,就已经暴露出来。即位以后,更变本加厉。例如在他登位的当年,他就广泛征选良家女子以充后宫,不好意思自己出面,就借太后的名义下诏,盖上太后的印玺。王政君也不加阻挠,她自己深居长信宫,只管享清福,对政事不闻不问。成帝在位二十六年,不理朝政,一意享乐,以致坏了汉家的根基,同这个毫无主见、只知纵容儿子、护持娘家兄弟的女人大有关系。

在太后的庇护下,王凤得到成帝的专任,独揽朝政,事无大小,成帝一概不管,悉由王凤裁决,以至到后来,连成帝自己也无权直接委任一个小小的侍中之职。

王氏一门势力日见膨胀,王氏兄弟全部封侯,王氏子弟个个握有大权,连各郡国的地方长官也大多出自王氏门下。王家邸宅在长安城内崇楼峻阁连绵数里,后庭姬妾成群,僮仆千万。

王政君的几个兄弟甚至恃宠而骄,藐视皇家的尊严。一次,成帝在宫内宴请太后的五弟、成都侯王商。席间,王商竟大胆向成帝提出违禁的要求,说自己体肥怕热,皇上的明光宫三面临水,十分凉快,想借住一夏避暑。这种事在帝制时代,是要杀头的,但王家正当盛世,成帝对几个舅舅一向迁就,居然答应下来。过了一段日子,成帝到王商家宴游,见后苑内修凿了一个巨大的水池,池中水波滔滔,水上还能行船,船上张着羽盖,绕有彩带。成帝觉得奇怪,何来这么多水充实水池?一问,才知道王商竟然将长安城墙凿穿,引城外河水注入府内。他心中很是不满,又不便当面发作。

又有一次,成帝微服出访,去太后七弟曲阳侯王根家里察看,成帝发现王根在后花园假山上修筑了一个楼台,竟同未央宫内白虎殿一模一样,这在当时,也是严重的僭越行为。这下子,成帝大为震怒,严词查问辅政的车骑将军王音(王凤的堂弟)。王商和王根这才知道犯了死罪,大为惶恐,上奏成帝,自请割鼻,向太后谢罪。成帝没有允准,觉得这样做有辱太后的体面。他下诏给丞相薛宣,要他查考汉文帝时诛杀外戚薄昭的故事。王家兄弟知道后都吓坏了,一个个自负斧钺跪在宫门外准备就戮。太后又是哭,又是闹,成帝也不忍杀掉舅舅,这事到最后不了了之。

成帝后期,出了一个王莽,同王政君的扶持大有关系。

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其父王曼早死,王氏一门唯有他家没有封侯,故家境寒微。太后常在成帝跟前说二兄早死,孤儿寡嫂无依无靠,要成帝怜念王莽一家。王莽工于心计,对叔伯长辈极其谦恭有礼。王凤病重时,他日夜侍候,衣不解带,王凤十分喜爱,临死前极力向成帝保荐王莽。不久,成帝便封王莽为信都侯。封侯之后,王莽还不满足,又用奸谋打倒了两个政敌王立和淳于长,取得了大司马的高位,掌握了辅政的大权。

成帝死后,因没有亲生儿子,他的侄子、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为汉哀帝,王政君做了太皇太后。但是,哀帝也重用自己的舅家,他把祖母傅昭仪奉回到长安,同王政君一起并尊为太皇太后,号称“帝太太后”。眼看,各派外戚又将形成新的尖锐斗争,这位王政君,真是一个懦弱无用的老好人,不但不设法同傅太后争权,反而下诏要王莽辞掉大司马的职位回家。她自己则对傅太后处处退让,甚至傅太后无礼地称她“老太婆”,她也不加计较。

汉哀帝重用男宠董贤,把国家搅得乱七八糟,不可收拾。王政君请王莽重新出山,掌握朝权。哀帝死后,没儿子,王莽妄图篡汉夺位,自己做皇帝,唯一的顾忌便是太皇太后王政君。而王政君在这重要的关头,又是拿不定主意,一切听从王莽摆布。

首先,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哀帝死后两个月,他才迎立成帝的另一个侄子、冯昭仪的孙子中山王刘衍为帝,史称汉平帝。当时,汉平帝只有九岁。其次,讨好王政君,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主动交权。王莽对太皇太后极其恭顺小心,无微不至。见王政君久居深宫,厌倦宫廷的单调生活,不时怂恿她出巡四郊,到处赐赏给一些孤儿寡妇,以使境内的穷苦百姓都来歌颂太皇太后。他还封给王政君的姐妹以爵位,把最好的采邑分给她们。一旦自己专权擅政,达到几乎和皇帝相等的威势时,他又耍了一个最后的花招,让合朝公卿大臣联名上奏,说太皇太后年高体弱,不宜继续参与政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不应该管。于是,王政君只得把全部大权都交给了王莽。

平帝长到十四岁那年,已稍稍懂事了。他最愤恨的是王莽不让他母亲进京,拆散他母子,加之专横跋扈,从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所以,他在王莽跟前常流露出愤恨的神色。王莽怕平帝长大后不受控制,便下毒于酒中,把平帝毒死。这以后,又拖了三个月,立了一个年方两岁的刘婴做皇帝。这一切,已入垂暮之年的王政君自然无法过问。

立刘婴之后的第三年,即公元8年,王莽假借天象,发动朝臣上奏太皇太后,让她出面立王莽为帝。王政君生气地拒绝了,但是,她哪有什么力量阻止王莽篡位呢?不久,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要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以表明自己称帝的正统合法地位。王政君又拒绝了。这块玉玺原是秦始皇的,刘邦入咸阳后,秦王子婴将它奉献给刘邦,它在汉宫内世世相传,至平帝死后,因刘婴太小,玉玺便由太皇太后收藏,放在长信宫内。王莽命自己的侄子、安阳侯王舜进宫去向太皇太后强行索要。

王政君明白王舜的来意后,怒骂道:“你们父子家族,蒙受汉家厚恩,富贵累世,不思图报,反乘人之危,抢夺汉家江山,毫无情义可言。像你们这种人死了连猪狗都弃之不食!你们既然自立为新皇帝,就该另制新玺,何必用此亡国不祥之物!我是汉家的一个老寡妇,垂死之人,死了也同这块玉玺一块儿埋葬!”

她一边哭,一边骂,左右侍从宫人,也都流下了眼泪。王舜跪在地上,又愧又难受。他沉默了一会儿,抬起头来对太皇太后说:“臣等也无话可说。只是如今新皇帝一定要这块玉玺,太后怎么可能保得住它呢?”

王政君心想,王舜这话说得倒也中肯,王莽是不会甘心的。她怕受到更大的胁迫,只得取出玉玺,恨恨地摔在地上,骂道:“我是将死的人了,知道你们兄弟一定是会灭族的!”

王莽得了玉玺,高兴极了。为了讨好王政君,他尊王政君为“新室父母太皇太后”,还毁废汉元帝的宗庙,专为她修筑一庙,以为将来奉祀之用,因她人还健在,取名“长寿宫”。待宫室布置完备,王莽在长寿宫宴请太皇太后,谁知王政君一看到她丈夫的宗庙被毁,又惊又伤心,哭着说:“这是汉家的宗庙,都是有神灵的,为何毁坏了它?假如鬼神无知,又何必用庙?我是先帝的后妃,岂能用先帝的宗庙陈放吃食?”哭完,又对左右说:“此人轻慢神灵,必不为神保佑!”

这位老妇人在悲伤中又活了五年,至新朝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才死,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被王莽葬于汉元帝的渭陵,但中间用一道沟,把她同元帝隔开。

当王政君手握玉玺,不肯交给王莽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正是她自身,促成了王莽篡汉的可悲结局。王氏一门,因她而出了五个大将军,十个侯爵,使西汉末期外戚专权,国家权柄倒持。可见封建专制时代,个人对社会政治所起的作用,连女人也不例外。

本文关键词: 稀罕末年 王氏 西汉皇后
相关阅读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