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平支撑,何来公平认同

没有公平支撑,何来公平认同

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民工普遍感觉到社会不公平,受到社会不公平对待时主要是采取消极逃避的行为。个人的基本信念、心理预期、社会比较和归因倾向等因素会影响农民工的公平感知。《社会心态蓝皮书》对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和四川5个省市农民工的调查发现,64%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不公平,47%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外出打工期间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比较多”,而他们所感知到的不公平,并不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经历,还受自己的所见所闻的影响。(人民网 1月7日)

通过对5个省市农民工的调查,有64%的人认为社会不公平,有47%的调查对象表示外出打工期间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比较多”。其实,农民工所感知的“不公平”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经历,他们的还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耳闻目睹了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无疑也加剧了他们的“不公平感”。

前些年记者曾经在报章上发表过一篇“因为我是农民工,所以很容易‘受伤’”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农民工朋友的强烈共鸣,很多人纷纷给我打电话,表示“感谢”。他们说我在为他们伸张正义,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其实,作为一个媒体中人,为民鼓与呼是自己的道义和责任。

当下社会的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农民工,因为他们身处弱势地位,话语权受到限制,没有人能体谅他们的苦衷,他们的权利诉求更是鲜有人问津。媒体曾经报道说,前些年有些城市看到农民工有碍城市形象,有碍观瞻,于是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农民工公交车”,明目张胆地歧视他们。因为农民工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前几天媒体又报道说,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位时髦女郎因嫌农民工“脏”而出言不逊,随之双方发生口角,继而大打出手。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要让农民工感到“公平”只能是痴人说梦。

农民工遭受歧视,除了这些显性的表现外,还有一些隐性的歧视。先说工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家生活,纷纷来到城市打工,不知何种原因,这些农民工总成了权利伤害对象。每每年底,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农民工为了讨薪而奔走呼告,更有甚者,竟然采取了跳楼、自焚等极端手段讨要自己的血汗钱。看罢这些,总让人心里沉重。相比之下,没听说过公务员也好,事业单位人员也好,为了讨要工资而走向街头的。

再说社会福利。农民工来到城市谋生,虽然干着最累的活,可城市有时并不接纳他们。有些农民工在城市已经打拼多年,可由于他们农民工的身份,在各种待遇上仍是“低人一等”。城里人失业了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而这对农民工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城里人的孩子上学可以一路绿灯,而农民工的孩子则要托关系,找门路,缴纳不菲的“赞助费”;至于说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有些农民工只能享受最低待遇,有的干脆连最低待遇也没有,干一天算一天,不干就“滚蛋”。对于其他社会福利,比如冬季取暖费,农民工只有“临渊羡鱼”的份儿。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平的支撑,让农民工认同公平显然是强人所难。即便是口头上认同,私下里也会“心绪难平”,因为他们的感受是如此的“沉重”。要让农民工认同公平,必须在社会中融入更多的“公平因子”,少一些歧视。农民工也是一个完整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同样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理应受到善待,而不是歧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