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危机与依法治国建设

伦理危机与依法治国建设

世界万物的原理,充满着矛盾冲突。当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的脆弱性与人类消费的疯狂性、欲望的无限性,使人与自然之间、国与国之间面临严重的冲突,环境污染、争地夺资、疾病肆虐、臭氧空洞、气候变暖、物种加速消失、自然灾害加剧,生态危机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存在;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分配不均性,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及其发展的多样性,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及其价值观念的差异性,社会强势与弱势群体的不和谐性,单极与多极世界的不协调性,冷战时二元对抗思维蜕变为民族性、宗教性、区域性战争和动乱,人道主义灾难加剧;恐怖活动猖獗,贩毒吸毒、谋财害命、假冒伪劣,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腐败、钱权交易、贿赂公行、金融危机、贪污盗窃,威胁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以及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由于个人功利要求的不合理性、满足功利要求资源和手段的有限性、功利成果享有的不公平性,当个人欲望无限性与社会公共利益的规范性发生冲突时,便加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便出现寡廉鲜耻、重利轻义、作伪造假、道德失落、行为失范、人性泯灭、人情淡薄,伦理道德危机越来越严重。

凡此种种,都与人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廉耻观等价值观相关,而廉耻观又蕴涵着荣辱观、是非观与善恶观、道德观。从廉耻观而言,当前反腐倡廉具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它关系民族的治乱兴衰、国家的生死存亡、个人的身家性命,无论是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军事界,还是教育界、科技界、学术界,都应引起高度重视,一点也马虎不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身负振兴民族、建设国家、发展社会的重任,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是一身正气、廉洁奉公、不贪不淫、不移不屈的精神。

加强伦理道德权威

人类要加强自然生态道德文明、社会人文道德文明、人际伦理道德文明、心灵精神道德文明、文明间价值道德文明建设

伦理道德终极宗旨和目标,便是和合。人一旦被抛入这个世界,人的生命就与衣、食、住、行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互相交往活动与冲突;与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军事、法律等领域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互动中发生冲突;与他人集团因各种需要、利益、权力的占有分配关系发生冲突;人的心灵、文明间也会发生各种性质、形式复杂的冲突。冲突是有序的打破、平衡的失衡、和谐的失和、合作的破坏、协调的失控,导致社会动乱、人际斗争、心灵郁闷、文明紧张。这就需要寻找人的安身立命、人性大爱、心灵净土、文明乐园,以获得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生态、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和平合作,以求得冲突的化解。

伦理的“伦”的本意是辈、类的意思,“理”是条理、道理。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道德规范关系的原理的和合。道的初义是人所走的道路,引申为道理、原则,“德”甲骨文表示循道路行走而前视,后引申为直心。道德就是协调、和谐伦理所蕴涵的五种道德规范关系冲突、融合而和合的原则的总和。人类要加强自然生态道德文明、社会人文道德文明、人际伦理道德文明、心灵精神道德文明、文明间价值道德文明建设。

人类未来的伦理道德责任和前景,需智能创新和贯彻实践的有:

生态伦理道德。高科技突飞猛进,人类活动超越了陆地,下海洋地壳,上九天揽月,构成全球性、太空性的生态冲突和危机。天地人之间这种全方位的伦理道德互动交往关系,应按照这种和合原理:天地人内外不二的公正原理,这是天人交泰的道德基础和伦理前提;物我一体的无私原理,这是人类与天地万物生态利贞的道德之当然和伦理之所当然;责利圆融的平等原理,天地人互相尊重地互渗、互补、互利、互惠,以实践天地人平等交合。如此,一是必须智能创新地实现“道法自然”原则,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爱心和同情心,是人与自然生态友好和谐相处的动力;俭是含藏培蓄,不肆为、不奢靡,尊重自然资源;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礼让,人类对自然生态也要讲求文明。二是“天地合德”原则。人类与自然天地、日月、四时等屈伸往来高度地和谐、有序、平衡,这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互相日新其德,生生不息。三是至神尽性原则。人道与天道、地道的和合,这是天地人的本性,“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人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所以天人合一。至诚真实无妄的本然之性,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就可以赞天地的化育,可以与天地相参。此三原则体现了和合生存世界的道德价值。生态伦理道德人文化成,天人同伦,物我同乐。

社会伦理道德。全面实现人类生存世界的人与自然生态的伦理道德的和合,必须同时实现人类意义世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合,并在价值规范上规矩(尺度、标准)一致,人类才是一个伦理道德自觉、自尊、自律的和合体,才能在公正、无私、平等地与自然生态进行和合化的道德交往,才能在自然、和德、诚明生态伦理原则下,呈现人类与自然生态的融突和合。

伦理道德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人是社会的分子,人与人构成社会结构。其间的冲突基本上是利益与需要的冲突。利益与需要又是分层次的,如生命、个体、群体、民族、世界、宇宙的利益与需要是不同的。协调、平衡、和谐这六个层次不同的利益与需要,要遵照:一是社会正义规则。这是指一种公正的道理和价值取向。荀子认为崇尚财富和功利而不讲正义,是低俗的人。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以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为最高理想,以正义的合理性为基本视角,是一种义务论的伦理。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是以权利为基础建构正义论。迈克尔·瓦尔策(Michale Walzer)以共同理解的社会意义为基础的正义论,其关键是社会的善和利益分配;二是社会公平规则。它是衡量社会发展在满足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以及实现人的和立、和达所达到的水平。在当代是人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人格尊严以及生存、教育、发展权的公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劳动、分配等参与、运用、享受的公平;三是社会中庸规则。社会的正义、公平规则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偏向、不偏私,不倚仗、不执著,允执厥中,中是天下的正道;不过头、不发烧,庸是天下的定理,是一种度和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正义、公平规则;四是社会仁爱规则,社会正义、公平、中庸规则的运行机制,除有赖外在的法律、礼制的维护、协调、保障外,还需要内在的仁爱之心的恕道的外推及人及物。每一个人、家庭、民族、种族、国家、社会、人类,要自我生存、发展、实现、完善,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自己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又要自我反省,约束冲动,做到自由与自律的融突和合。主体的依他性系统要明确,既要依靠他人,又要博施济众,做到依他与利他的融突和合。

心灵伦理道德。生态伦理道德、社会伦理道德的各种原理、规则,最终都归宗于心灵伦理道德主体,经此主体的自我运用、约束机制,转心灵为生态和社会伦理道德。道德是以规范原则、理想的方式指导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实践精神活动。心灵伦理道德活动,一般是指知、情、意活动。伦理道德认知活动是指人对伦理道德对象的观念把握,即对于伦理道德对象的刺激发生心灵感应,经整理、综合而产生新知的过程。它将对象道德化,使之纳入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的框架,并以理想为依据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情感活动是人对内在需要、动机和外在行为、状态的价值性情感体认机制,并以好恶、喜怒、爱憎等形式表现自己。伦理道德意志活动是指人为了履行伦理道德义务而进行的确定目标、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活动。伦理道德意志的自主、自决、自律、自制的过程,即意志自我磨炼、修养、自省的过程。

人心灵的痛苦、郁闷、烦恼、孤独、焦虑、忧愁,在伦理道德知、情、意实践精神活动得以协调、和谐。心灵伦理道德认知活动的主客统一规则、实践规则、价值规则;情感活动的中和规则、仁慈规则、善恶规则;意志活动的自主规则、自律规则、自尊规则,是完善心灵伦理道德的真、善、美的诸规则。

加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营造人类未来优美的伦理道德社会、文化、传播、学术氛围,弘扬中华传统“礼仪之邦”文明现象,提升炎黄子孙的伦理道德节操、德性品格,诚信礼让、廉洁奉公的精神。

加强依法治国建设

人类未来可以超越治理与被治二元模式,转中华民族德治仁政与礼法圆融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德治与法治

伦理道德与依法治国,其对象是人,以及由人组成的团体、党派、国家、社会,无人哪有道德,哪有法治。德治与法治如人之两脚,鸟之两翼,虽有左右的差分,但不可或缺。

春秋时期,孔子面临“礼崩乐坏”的社会乱局,如何化解乱局,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仁德来治理国家,好像天上北斗星,众星围绕怀抱着它。为什么要行仁德之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法律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规范整齐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整齐百姓,百姓有羞耻感,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不道德、违法的行为发生。这就是说,法律刑罚是他律的,是外在加给人的条例,而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道德礼制的引导,是启发人的道德自觉、自律,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不会犯法。但孔子并没有排斥政刑、法治,而是主张德主刑辅,即其宽猛相济思想的贯彻,以为法治刑罚的实施必须受礼乐的制约,“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荀子重礼法,“法者,治之端也”,是最重要的治国的方法。

韩非是法术之道的集大成者,主张“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在常道的指导下,以法为根本。法是著于图籍的法律条文,由官府施行,公布于百姓。治理必须有法术赏罚,法是衡量犯法不犯法的尺度,具有工具性价值。法又是强国的药方,“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强弱如是其明矣”。国强是由于法治,国弱是由于轻慢法。家有常业饥荒年不会饥饿,国有常法虽危险不会亡国,法是国家的生命线。

中华民族的刑法从三代以来就已产生,如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汤刑、周代的九刑。以后历代官修正史如《汉书》、《晋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都修有《刑法志》,记载各朝法律思想总纲、具体条目、立法司法等方面内容,形成中华民族法律制度化。“自魏文侯以李悝为师,造《法经》六篇,至汉萧何定加三篇,总谓《九章律》,而律之根荄已见。曹魏作《新律》十八篇,晋贾充增损汉魏,为二十篇。北齐后周或并苞其类,或因革其名,所谓十二篇云者,裁正于唐,而长孙无忌等十九人,承绍制疏,勒成一代之典,防范甚详,节目甚简,虽总归之唐可也。”叙述了法律制度化的过程。

中华民族法律制度,继承礼法圆融、王霸相杂、德法并行、政刑相兼传统,如汉律、晋《泰始律》有“刑宽禁简”的特点。《北齐律》以“适理得情”为指导的特色,其重罪十条的六、七、八、九是讲不道、不敬、不孝、不义,是把伦理道德列为重罪。隋代《开皇律》形成法典的体例。《唐律疏议》由长孙无忌等总结前代刑法,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本用即体用关系,以德礼为量刑罚的根据,以宽简仁惠为断狱行刑的原则。无论是德治,抑还法治,其对象都是治理人,都是要人改过从善、遵纪守法,以求社会安定、和谐。在实施德治与法治过程中,被分为治者与被治者。在古代中国,上自皇帝下自各级官吏为治者,在现代有各级政府及其官员;老百姓或人民是被治者或被管理者。人类未来可以超越这种二元模式,转中华民族德治仁政与礼法圆融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德治与法治。

加强民本转民主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的力度,转仁政为廉政政府、爱民政府、现代政府;转德治为民主政治、平等政治、法制政治

民族兴衰,关键在人;国家振兴,关乎人才;治国之要,吏治先行;社会和谐,政风为首。惩治吏治腐败,是因为“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倡导吏政清明廉洁、公正无私、诚实守信、勤政爱民,加强反腐倡廉的力度,转仁政为廉政政府、爱民政府、现代政府;转德治为民主政治、平等政治、法制政治。

仁政德治与民本思想紧密联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水舟不能运行,无民官吏就不存在。如何转传统民本为民主,自晚明以来民权思想诞生,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以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非一人的天下。天下以人为主,君为客,主客关系是对以君为主的颠覆,开启了转民本为民主的路径。经“五四”运动前后有关此问题的论争,使认知有所深入:其一,民本思想本质上表现为仁政措施体现了人民利益,富国裕民,安身立命,现代民主强调提升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前提下,让人民有更多的时空和精力参政、议政,从事民主政治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本思想是现代民主思想的基础;其二,民本思想是民主思想的前提,体现民本思想的仁政,是在反对暴政,实行爱民、惠民、尊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代民主相会通,由民本而通向民主;其三,传统礼法圆融、德法并行、政刑相兼与现代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在目标上有一致之处,撇去传统礼法圆融中的不符合现代需要的因素,转德法并行、政刑相兼为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其四,传统德治仁政思想所发展出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不管贫富贵贱,平等、公正地通过考试,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来管理国家,建立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这与现代民主制度公务员通过考试选拔,来管理国家有相同之处。这就是转民本为民主为什么可能的因缘。

转民本为民主,建设中国式的现代民主意识,主要包括主权在民意识、法制主体意识、参政议政意识、民主价值意识。主权在民意识,即人民当家做主,一切国家民族事务由人民做主决定,一切背离人民意志、愿望的事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人民的权利至高无上;法制主体意识,民主的法制化、法制的民主化,不断深入,互相推进,转法制客体为主体,转他律为自律;参政议政意识,积极参与对各级政府人员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尊重自己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民主价值意识,是公民对民主的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趋向与态度,是公民维护自己民主权利过程所产生的价值理念。从价值视域反思民主,以利于加强民主建设。

加强公仆意识建设

公仆意识是指执掌政权的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柏拉图把公仆叫做“法律执勤”者

坚守廉风、廉志、廉士、廉洁、廉正、廉谨、廉让、廉耻,与加强伦理道德、依法治国、民本转民主建设不可分,亦与加强公仆意识紧密联系。公仆意识是指执掌政权的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人民的老爷,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柏拉图把公仆叫做“法律执勤”者,他关系国家的盛衰。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重利轻义、拜金主义情境中,公仆意识受到污染,它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动乱危亡,因此加强公仆意识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

如何提升广大干部的公仆意识?一是加强公仆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勤政敬业、廉明公正、诚实守信、无私奉公、服务大众的精神;二是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以制度规范广大干部的选举、任免、升迁、弹劾等制度化、法律化,使尚贤任能机制得以完善,以避免任人唯亲;三是加强监察制度,完善舆论监督。提升监察制度和各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充分发挥互联网、报纸、电台等各种媒体的监督作用和功能;四是建立群众品评广大干部的制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不论大小高低,都要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定期制度化地对干部进行品评,以提高各级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加强此四方面建设,从宏观意义上是为了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冲突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所带来的社会危机,人与人冲突所构成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所造成的精神信仰危机,文明之间冲突所构成的价值危机。从微观意义上是为了化解环境污染的加剧、社会动乱、恐怖活动、假冒伪劣、金权交易、贿赂公行、金融危机、贪污盗窃、寡廉鲜耻等现象,以建构一个人人品行诚信、贫贱不移、节操爱民、清白高洁、廉明公正、洁身谨慎、廉逊知礼、清廉知耻的文明社会,使人人能够享受到人乐天乐、人和天和的净洁世界的幸福生活,这也是人类所期盼的真善美的未来生活。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