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从易做起求突破
政治改革怎么搞,争议、变数最大。我的观点是不求彻底,求渐进;不求过瘾,求可控;从易入手,求突破。
一是立即实行网络民主。网络已经基本做到言论自由了,但是管理不规范,随意封闭网站、屏蔽言论时有发生,应制订网络管理法,对于色情暴力、颠覆 政权、分裂国家、制造谣言、人身攻击、传播病毒等言论、行为予以制止,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除法律禁止之外,有言论自由,不得干涉。妨碍、侵犯言论自由 的,按违法处置。县级以上政府都要设立网站,除发布政令外,应开辟专栏,吸收民意、接受投诉。政令出台前应征求民意。党政负责人可在网上与民众讨论对话。 政府可设立网络信息、网络动态、网络建议,收集、反映民意,使网络成为党和政府同民众沟通的平台和桥梁。所有国策、法规、条例、规定出台前都要征求民意, 出台后允许批评。中国网民人数已达5.38亿,中国的政治民主可以从网络民主起步。
二是党政领导人从基层到中央逐步实行差额选举,一搞差额就不一样了,候选人得发表施政纲领,光念稿子、说空话就不行了。选上了,下一屆开会就得 述职是否兑现,没有得到多数票通过就下台。落选的就任纪委书记和监察局长,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监督党政一把手,发现违法乱纪查处后,他们可以经选举后替 补。这就改变了党政一把手无人监督的局面。
政治改革叫了那么多年,一直不起步,从容易的做起,这是可行的思路。
法治与宪政是中国改革的最大难点
对于中国来说,法治更为重要。法治的口号早就提出,我们也出台了不少法规,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讲法治,腐败越烈。什么是法治?法治的本质是限 制权力,可我们的法治大都是治老百姓的,这样办事越来越难。怎么办呢?找当官的通融一下,什么都好办,权力腐败也就越来越严重。实行法治,一是立法必须经 过民主程序,充分征求民意,由人大审议通过。二是司法、监察独立,前面讲的纪委书记和监察局长的首要任务就是监督党政一把手,就是这个意思。由政法委统管 公检法,对一把手负责的体制必须改变。
中国实行宪政的路更长。改革派高举宪政大旗,要求落实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保守派则依据宪法批判国 务院先后两次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条例,是“对国家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叛卖”。宪法规定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2010年在全国经营性总资产中,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比 重已达27%与73% ,由此认为改革已背离社会主义。
这就必须修宪,问题是我们依据什么原则与理念来修宪?西方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保障个人权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的表 述。传统社会主义强调:一是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二是整体利益不是所有人的利益,是阶级利益至上;三是阶级利益由共产党代表,党的利益至上;四是实行无 产阶级专政,进行政治统治;五是实行计划经济与公有制作为经济制度。改革开放,放弃了计划经济,在所有制问题上,开了一个口子,允许多种经济成份,不过这 是初级阶段的政策,社会主义基本经制度是公有制。宪法也作过若干修正,加进了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些条文,但总体上是沿袭了斯大林社会主义的模式。于是这部宪 法就被各取所需,用来作为坚持自己主张,反对对方的武器。其实深究起来,无论执政 当局,还是各派都有违选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实行选政?中国改革一直是违宪、护宪、修宪的过程。因此,宪政是中国改革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什么?经过200多年社会主义运动,苏联70年与我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应该有明确的回答。所谓社会主 义就是让所有成员幸福的社会。作为价值目标必须是所有成员幸福,不是一部分人,也不是大多数人幸福,不能把一部分人,或者是少数人,排除在幸福之外。这就 是说,应该保障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能因为少数人而非法剝夺;作为实际运行的结果,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让所有成员幸福,幸福还取决个体因素。以所有 成员幸福作为最高价值,共产党的宗旨与政府的责任就是为民众幸福创造条件,不能侵犯和限制民众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为修改宪法,实行宪政打下了基础。
幸福中国指数
不少人认为,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能度量,更不能成为目标。幸福是人的重要需求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需求客观性与感受主观性的统一。尽 管人们的需求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通过对产生幸福感的需求进行归纳和研究,可以找到共同的层面,这就是来自物质层面的满足感、来自情感层面的快乐感、来 自精神层面的价值感。由于个体的认知差异与价值选择,对相同的生存状态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但这并不能否定为满足人的幸福需求而努力的必要与可能。20世纪 60年代起,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探索幸福感的测量,取得了积极成果。尽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幸福感测量工具,但已取得共识和实际应用,对幸福 需求是可以量化、测量与统计的,这就是幸福客观指标评价体系,可简称为幸福度。对幸福需求满足而产生的感受与体验,采用量表的方式测量,这就是主观幸福感 测评,可简称为幸福感。幸福度与幸福感加权就是幸福指数,成为评价幸福的测量工具。
制定《幸福中国客观指标评价体系》,将全面小康具有的六大基本特征,即经济殷实、物质低耗、环境清洁、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精神愉悦分解为统计 指标进行测评。制定《幸福中国主观指标评价体系》,从生活状况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治理满意度、生态环境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婚恋家庭满意 度、自我状态满意度、中国未来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由调查对象打分。
《幸福中国客观指标评价体系》统计的幸福度与《幸福中国主观指标评价体系》反映的幸福感加权,就是中国的幸福指数,并以此考核各级政府。
幸福中国是社会体系再造
建设幸福中国,横向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纵向关系政府、社会、民众等所有层面,是中国的全系统、全社会的改造工程。
建设幸福中国,改变了评价目标,也改变了评价主体,由反映民众幸福的幸福感与幸福度合成的幸福指数代替GDP,用以考核政府的政绩,每年由政府 提出整改措施,民众参与,人大审议。从民众幸福入手导入民主化的政治改革,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改革与建设,这将从根本上改善政府行为,为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公共决策的改进、社会治理结构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建设幸福中国,还要改善社会行为。创建幸福社区,居民幸福成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幸福企业,股东满意、员工满意、顾客满意成为企业 治理准则。创建幸福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打基础。发育各种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及民众自身的力量,健全公共服务,提高幸福 感。
建设幸福中国,还要改善家庭行为与个人行为,推进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的建设。政府与社会为民众幸福创造环境,民众幸福不幸福,最终取决于自身。我们要改变一切能改变的,我们必须面对不能改变的。
幸福中国是价值理念重塑
幸福中国的核心是价值尺度、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的改变,从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财富最大化转为资源有限条件下幸福最大化。
对政府来说,执政理念要从以发展为目标转向以幸福为目标,这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方式和成果的分配要以民众幸福为原则,这就是科学发展。民 众幸福了,社会就和谐,也就实现了以人为本。因此,建设幸福中国就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化、目标化、制度化,体现了为民谋幸福的立党宗旨 和让人民过幸福生活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真谛。
对民众来说,人生目标要从挣钱第一转为幸福第一,这不是不要民众挣钱,而是让民众懂得怎么挣钱和钱怎么花才幸福。幸福不仅来自物质层面,还来自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以追求幸福为人生目标,倡导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道德观,以改善社风、民风。
建设幸福中国作为目标,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创建幸福、分享幸福、感悟幸福、学习牵福、体验幸福。这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立国。
幸福是智慧、知识、能力和方法,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启蒙、普及、传播幸福知识,并且通过幸福社区、 幸福企业、幸福学校和幸福家庭、幸福员工、幸福人生的评比,进行幸福演讲比赛、举办幸福论坛等形式,将幸福的理念和方法,入眼、入口、入耳、入心、入脑, 升华心灵、内化行为。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设。
总起来说,幸福中国作为改革旗帜与目标,不仅明确了改革的方向,而且确定了改革的步骤;不仅推动制度建设,而且重塑价值理念;
不仅规范政府行为,而且改善民众行为;不仅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而且是文化、道德、精神建设;不仅具有终极意义,而且提供了价值论和方法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