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及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背景、新形势及新情况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自提出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成为学界、思想界及相关政策机构的研究热点和探讨焦点。与此同时,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等为代表的“普世价值”观是目前在我国蔓延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一种西方政治社会思潮,在我国已引起学界、思想界及相关政策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进行细致比较、梳理及厘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内涵性质不同

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与其他价值观相互依存、互相联系,主导、引领其他价值观且处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价值观,但这种主导性并不否定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二是,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对各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基本价值观进行整合甚至融合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及现实性:首先,其历史性表现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历史浓缩的智慧结晶和思想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演进的历史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缩影。其次,其内容具有具体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意识形态性、制度性、社会性、民族性以及文化习俗、精神实质、价值判断标准的具体性。最后,其具有现实性,主要是指它旨在解决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价值观缺乏认同、道德迷失与滑坡、思想价值观失衡以及理想失落等问题。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具有抽象性、虚幻性甚至殖民性、侵略性,而“普世价值”更是一个抽象虚幻、虚假的概念。普世价值一般涵盖两层涵义:一是“普世价值”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价值,即其适用于任何国家、社会、族群、组织中的成员,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价值,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人、某些人;二是“普世价值”是具有普遍永恒性的价值,即其适合于任何时间、地点,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受国家、社会、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件所限制。显然,能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普世价值”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是因为:一是价值自始至终皆呈现出具体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便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物也具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二是价值自始至终都表现出非常强的历史性和动态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渐发生变化,甚至有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宣传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已经被西方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扭曲和篡改,在外延和内涵上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抽象和虚幻,以作为“强权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文化”以及侵蚀、蚕食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中小发达国家文化的思想工具,从而分化、裂化、殖民化这些国家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个性,并最终达到同化、统化、通化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思想、民族理念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阶级性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价值观,前者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而言,价值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和具体明确的价值指向,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维持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需利用其统治地位大力倡导和宣扬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四个字放在核心价值观前面并非多余,恰恰相反,而是“画龙点睛”。自从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目标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服务,就是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消除阶级、消灭剥削以及两极分化现象,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这正是以资产私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所极力反对的,故两者在原则立场方面是截然对立的。

“普世价值”观的颂扬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企图用抽象的“共同人性”和“人类本性”作为价值判断的准绳,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放弃意识形态”和“抛弃意识形态”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奉作“普世价值”。实际上,“普世价值”具有非常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这便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从人类共同追求的文明习俗、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以及理想道德上抽象地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然后对其进行符合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色彩”以及“道德韵味”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解释,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精神憧憬以及经济政治模式“转换”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性追求和价值向往,利用其经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其他国家和人民“效仿”甚至“复制”,进而使之积极、主动、自觉地成为西方的“信仰者”、“依附者”以及“跟随者”。其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用“美式”、“西式”、“欧式”等民主模式冒充“普世民主”、用人权“高于一切”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信仰“打压”国权,以追求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霸权和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宣扬价值内容的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宣扬“社会本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所谓“社会本位”是指以国家、社会、集体的价值满足为衡量价值和判断道德的准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思想,其认为个人价值的满足必须以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这要求任何公民均要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而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便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因为个人,无论能力多强,总要以国家、民族、社会作为生存、生活及发展的空间,若国家落后、民族贫弱及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那么个人的利益也将无法保证。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中“共同富裕”的典型体现和基本特征,正是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热切召唤和深情激励,才促使无数仁人志士、炎黄子孙不畏牺牲,排除重重万难,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终身奋斗,才促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攻克艰难,不断地创造奇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基石,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而不倒的精神基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普世价值”观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宣扬“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体现极端个人主义、专制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所谓“个人本位”是指以个人的价值满足为衡量价值和判断道德的准绳。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大肆鼓吹所谓的“个人权利”,进而以此为基础限制公共权利和集体价值,攻击、贬低甚至否定集体主义,把个人与群体、社会孤立甚至对立起来,认为个人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社会而存在,而且在价值上也高于社会的价值,将更高的价值归于个人而非社会、集体、组织以及团体;认为所有价值皆围绕个人而运作,且必须通过“个体”来获得展现。“个体”便是“目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最崇高的价值,而社会、国家、集体及其他“个体”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典型的、不折不扣的“附属物”和“衬托品”,国家、集体、社会利益是不可靠的、虚无缥缈的,仅为建构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

“普世价值”观的本质是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民主体制以及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信仰,诋毁、否认民主的具体性和多样性,企图用“美式”、“欧式”、“西式”民主改造世界和驾驭全球。西方以私有制和自由制为根基的市场经济必然形成拜金主义的价值理念和利己主义的精神信仰,拜金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视金钱价值为最高价值,认为一切价值皆应服从于金钱价值,金钱和财富决定个人获得自由程度、民主水平以及文明程度,甚至决定个人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