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俄罗斯全球治理战略的主要特点
以上分析使我们发现:全球治理战略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内容,它从全球治理角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有机的统合,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俄罗斯全球治理战略一方面体现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总体性特色,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俄罗斯珍视和努力再塑自己的大国地位,并强调以此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作为曾经的
超级大国———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外交一贯具有全球视野,更何况全球治理的理念与俄罗斯民族的理想主义精神相符合。苏共末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曾经提出了“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体现出对全球问题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积极推动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缓和进程,不断对西方国家让步,最终导致苏联走向解体。俄罗斯现在依旧以大国身份定位本国的外交,《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指出,“俄罗斯拥有在世界上获得尊重地位的实际能力”。“俄罗斯处于最大的欧亚强国的地缘位置,其拥有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的地位,并且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因此要当仁不让地发挥世界领导者或主要参与者的作用。
为此,俄罗斯竭力争取与美国、中国、欧盟和伊斯兰世界开展合作,推行多元化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利用自身在联合国、八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多边合作渠道中的成员国地位,加强本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倡导者地位。对于西方国家挤压俄罗斯的政策,俄罗斯不惜激烈抗争,但同时又给自己标定了界限。《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写道:“俄罗斯不会将自己引入到消耗性的军事对抗中去,其中包括摧毁经济和对内部发展危害极大的新的军备竞赛。”
在全球治理的绝大多数问题领域,俄罗斯都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并对外明确公布,以树立
自身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和更好地捍卫自身利益。例如,俄罗斯提出的重建欧洲安全体系倡议就集中体现了它以大国身份参与全球治理的几项基本原则:第一,不支持无限的、不负责任的自由主义,但支持自由贸易和自由经济秩序,条件是必须有严格的国际监管;第二,推动国家之间负责任的合作,协调和联合制订各项政策,而不屈从于由一个国家主导的霸权体系;第三,发挥国际社会的集体努力来填补安全真空,而不是建立新的阵营和制造冲突;第四,主张能源问题的联合解决方案,而不是人为地将能源问题政治化。今后,俄罗斯还将积极地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稳定的全球治理体系发挥倡议者的作用。
其次,俄罗斯重视对美关系,但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美国是俄罗斯对外政策中须臾不
能忽视的对象,还是俄罗斯遭受外部挤压的始作俑者。俄罗斯学者亚历克斯?巴格图罗夫指出,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在90年代初完成,从2010年开始引发争议。“当前的国际环境是这样的状态,对于美国有吸引力的潜在合作伙伴没有什么机会可以避免成为美国的‘下属’,否则其国家主权和安全将会受到威胁。其原因是世界上缺乏替代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选择,这种状况是苏联解体的直接结果。”在俄罗斯的全球治理战略中,美国是旧秩序的代表,是合作与斗争的主要对象。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指出:“单方行动的战略只能破坏国际环境的稳定,造成紧张局势并导致军备竞赛,从而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引发国际和地区纷争,对别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从而导致不同文明关系间紧张程度的提高。绕开联合国宪章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利用军事力量采取强制性措施,这些都不可能消除建立在冲突基础之上的深刻的社会经济、民族间和其他方面的矛盾,这样做的结果会破坏国际法的基础,导致包括俄罗斯地缘政治周边地区在内的冲突进一步扩大。”
2011年12月29日俄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发表文章指出,俄罗斯反对北约在国际政治中采取武力,不希望北约成为对利比亚和其他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的“国际外科医生”,在发生复杂内部冲突的地方实施激进干预。拉夫罗夫为俄《外交年鉴》撰写的《处于湍流区的国际关系:何处是支点?》对2011年的国际形势进行了总结,对若干西方政治家力图将利比亚模式作为对其他国家进行干预通用模式的做法进行批评,并指出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未来主要方向。拉夫罗夫写道,某些西方政治家认为,为了实施决定性的军事措施,似乎不需要联合国安理会的委任状。
这种“保护责任”理念的论述尚未在联合国形成充分一致的认识,它正鼓励着一部分反对派在国家遇到危机时,依靠外部武力支持来夺权。在过去一年中,中东地区的革命浪潮和大规模骚乱、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趋势以及欧债危机使国际关系陷入了湍流区。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必须建立一种更为灵活平衡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调解冲突时必须放弃武力施压和单方面制裁的做法。俄罗斯反对美国修改公认国际法准则的企图。“那些为了迎合一些国家的政治局势和利益,而对诸如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人民的自主权等重要国际法标准和原则任意解释,并且还以‘创造性’地使用国际法为借口企图破坏国际法,这些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则写道,“俄罗斯坚定地认为,只有联合国安理会有权批准使用武力”,“俄罗斯将继续致力于巩固在国际事务中采用多方合作的原则,以便形成一种国际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建立在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之上,最好还能反映出它的多样性”。
第三,俄罗斯重视国家主权,反对西方国家利用非政府组织对别国事务的干预,抵制以人权为名的对外干涉。全球化的另一个特征是非政府组织的大量增加及其影响力的增强。例如,微软或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半的联合国成员国。但是俄罗斯认为,非政府组织难以成为全球政治的合格成员,如卡拉加诺夫2011年9月2日在其《世界:深化混乱》中表达的观点:“大多数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地充当一些国家或利益集团的代理人,这使它们所公开标榜的道义价值大为下降。”
近年来西方国家以各种名义,如“人道主义干预”、“人类安全”和“保护的责任”等,干涉一些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其背后不乏非政府组织的推波助澜。在俄罗斯2011年末、2012年初的议会和总统大选中,各类非政府组织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妄图推翻俄罗斯“不公正的”选举结果,这被俄罗斯政府视为对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威胁,遭到俄罗斯当局的反击,俄美关系受此影响,有所冷却。针对西方国家竖起的人权卫道士旗帜,俄罗斯不甘示弱,利用多种媒体揭露其背后的政治图谋。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确定了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任务,“通过以人权公约为基础的建设性国际对话,尊重全世界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利用其他的可能办法,其中包括地区级人权对话,禁止采用双重标准,尊重每一个国家在民主改造过程中的历史特性,不能把泊来的价值体系强加给其他国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斗争还将继续下去,受双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这种斗争的激化有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这将对俄罗斯的全球治理战略产生重大冲击,成为其不确定性的根源所在。
最后,俄罗斯积极主动的全球治理战略扩大了其外交政策的效果,从而使它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远远超过其国家实力的大国作用。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化趋势,俄罗斯有三种选择:一是独立初期采取的向西方看齐的政策,但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西方不会让俄罗斯靠得太近,俄罗斯也不可能长期违背自身的利益;二是反西方主义,这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这一选择随着苏联的解体退出了历史舞台;三是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俄罗斯最终选择了主动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俄罗斯不会成为西方国家,但它不应该反西方。俄罗斯应集中力量实现民族复兴,在吸引大量投资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消化和吸收新技术。俄罗斯要力避在外交政策上陷入孤立,努力实现融入全球经济的目标。
在实践中,俄罗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利用历史积累的深厚经验,独立地提出全球治理的各项主张,以求树立和维护其大国形象,同时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迄今为止,这既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劣势所在。当俄罗斯的全球治理主张能够得到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支持时,将有助于俄罗斯重塑其大国地位;但是当俄罗斯的政策不能被其他国家所接受时,其主张就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实践中受自身国家实力和外交资源的限制,俄罗斯不得不淡化或放弃自己的主张。
可见,尽管俄罗斯外交始终强调自身的大国地位,但是却面临着现实国力的严重制约。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有关全球治理的政策倡议频出,但外交执行能力薄弱,缺乏推动实施的能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外宣传,这将是俄罗斯全球治理战略的一个长期性特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