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实事

吉林: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实事

2013年 12件民生实事

一是努力扩大就业。搞好各类人员技能培训,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二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城乡低保平均补助分别达到月人均267元、年人均1385元,提高24元、126元。建设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建立城乡居民大病救治制度。三是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33.87万套。重点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5万户。四是深入实施“暖房子”工程。突出搞好热源能力建设并推广采用燃料清洁能源,新增供热能力6000万平方米,改造撤并小锅炉房500座、供热管网1000公里,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000万平方米,同步综合整治老旧小区环境1000万平方米。五是进一步改善教育、卫生条件。新建改扩建300所公办幼儿园,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启动并完成全省1/3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六是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行政村文化大院全覆

盖,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400个,建立贫困村、民族村屯、边防哨所书屋400个。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4万户。推进“宽带吉林工程”建设,力争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七是启动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创建食品安全10个示范县、3个示范园区,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统一规范利用检测资源,推广安装2万台餐厨废弃油水分离器。八是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实现3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0个贫困村整村跃升。九是继续实施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是启动城市“公交便民”工程。更新和增加1500辆城市公交车辆,建设停车场17万平方米。十一是坚持实施平安吉林建设重点工程。新增5万个视频监控探头,基本达到城市重要街道、公共场所、各类学校等重点区域监控无死角。实现困难群众法律援助需求全覆盖。十二是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计划。为25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对5万名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进一步稳定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1、努力扩大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免费就业培训80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新建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创业园(市场、基地)90个,扶持创业1万人,带动就业5万人;新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行政村)100个;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700元。

——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我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初步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并承诺自“零就业”家庭认定之日起20日内完成就业援助。截至2012年10月末,已累计援助54万户、71万人,实现了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目标。为此,2013年工作目标仍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援助率100%。

新建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创业园(市场、基地)90个,扶持创业1万人,带动就业5万人。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是我省就业工作的重点,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举措,创业带动就业也是我省在全国的品牌项目,曾被誉为“吉林模式”在全国推广。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大学生创业园58个,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市场16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35个,扶持创业3.9万人,带动就业251万人。 2013年,计划新建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创业园(市场、基地)90个,扶持创业1万人,带动就业5万人。其中,新建大学生创业园15个,扶持创业900人,带动就业2250人;新建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市场55个,扶持创业6600人,带动就业38500人;新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0个,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0人,带动就业10000人。

新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行政村)100个。我省的就业工作触角已经延伸到社区和行政村,这也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重要基础。2013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计划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60个,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40个,合计100个。

2、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继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达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城乡低保平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月人均267元(2012年为243元)和年人均1385元(2012年为1259元);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养老服务网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公务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建立城乡居民大病救治制度。搞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建设。

——继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达到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城乡低保平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月人均267元(2012年为243元)和年人均1385元(2012年为1259元)。我省已经连续五年将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与补助水平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据估算,我省2013年城市低保对象将达到100万人,保障标准要达到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平均补助水平将达到月人均267元;农村低保对象将达到90万人,保障标准要达到上年度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平均补助水平将达到年人均1385元。

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养老服务网络。2012年,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吉林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和《吉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年)》,确定了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补充、机构为支撑的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为此,2013年将大力推进全省养老网络建设,完成吉林省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和吉林省肢体伤残康复医院两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改造一批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资助100个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助困难老人入住福利机构达3万人。

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当地农村居民上年度平均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机制。为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提高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需市(州)、县(市、区)政府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将所需经费全部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随着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的动态增长机制,确保农村五保供养“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

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的退役士兵全部得到培训。2013年,将通过短期技能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形式,力争培训退役士兵6000人次。

搞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建设。解决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问题,做实市级统筹工作,逐步实现省级统筹,我省在省内异地就医方面进行了试点,已实现省直与通化市异地就医人员居住地就医即时划卡结算;在省际异地就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目前省直、长春市参保人员可以在海南省直接划卡报销,享受参保地待遇,极大地方便了异地居住参保人员。2013年,在已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以推进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为重点,逐步实现省级统筹。

3、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继续实施“八路安居”工程,以各类棚户区改造为核心,重点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2013年计划开工建设33.87万套,其中改造城市棚户区9.2万套,林业棚户区1万套,煤矿棚户区2.76万套,国有工矿棚户区285万套,国有垦区危房1.56万套,农村危房15万套,建设廉租住房l万套和公共租赁住房0.5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5万户(其中新增1万户)。

4、深入实施“暖房子”工程

继续实施“暖房子”工程,重点抓好热源能力建设,加大调峰锅炉房、区域锅炉房和多热源热网联通工程建设力度。全年新增供热能力6000万平方米,改造撤并小锅炉房500座,改造陈旧供热管网1000公里;实施既有居住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000万平方米,力争3000万平方米;同步实施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1000万平方米;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实施供热计价收费制度。

5、进一步改善教育卫生条件

启动学前教育普惠工程,新建改扩建300所公办幼儿园,提升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扩大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能力帮扶培训范围。扩大校车覆盖率,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校园警务室建设水平。统一城市、县级市所在地和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

——启动学前教育普惠工程。坚持“公民并举、软硬兼修、全民共享”的原则,通过采取“扩大总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等办法,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2013年,计划新建、改扩建300所普惠型公办幼儿园,重点支持乡镇中心园建设。其中新建30所,改扩建270所。拟优化300所幼儿园。科学制定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加强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师范)专业建设,扩大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培养规模。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完善和落实幼儿园教职工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

扩大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能力帮扶培训范围。该计划年度培训量在15000人。据测算,我省高校学生中,“双困生”的比例在10-15%左右,约有2万人,因此,每年培训规模为15000人左右。

扩大校车覆盖率,实行规范化管理。继续加大校车配置投入力度,增加标准校车覆盖率,逐步减少非标准校车数量,在过渡期结束后,全省校车全部达到标准要求。实行校车规范化管理,2013年年底前,校车全部安装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县(市、区)为单

位,建立校车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与公安交警部门联网。

提高校园警务室建设水平。继续推动非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警务室建设,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警务室。2013年底前,全省高校、高中阶段和公办幼儿园警务室初步建成,统一外观、统一标识。完善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警务室建设水平,全部配齐必要的警务装备。

统一城市、县级市所在地和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将城市和县级市所在地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由年生均小学290元、初中340元分别提高到500元和700元,与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拉平。

启动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在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省卫生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意见》,核心内容是启动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项目、落实国家基本药物等相关制度、完善村卫生室财政补偿机制、建立乡村医生绩效考核机制,全面加强和完善村级卫生组织建设。计划利用2-3年时间,每个行政村建设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的标准化用房,占地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2013年计划启动并完成全省1/3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同时按照服务人口1500人以下建筑面积80平方米,1500人以上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进行逐年改造完善,使其达到标准化要求。

6、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

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3319个,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扶持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400个;“送戏下乡”演出4000场。

加快推进重点出版惠民工程,继续深化全民阅读,建立贫困村、民族村屯、边防哨所书屋400个,向进城务工农民、贫困学生、低保户等提供保障类图书100万册,杂志60万期。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完成放映11.2万场;计划实施4万户的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实施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

继续实施“宽带吉林工程”,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850万户,实现农村300个行政村通宽带,并力争实现全省行政村全部通宽带。

——扶持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400个。为有效提升社区文化中心为居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计划从2013年开始,用3年的时间对我省118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和购置桌椅、书架、电视机、音响和乐器等。2013年,计划扶持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400个。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完成放映11.2万场。按照国家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相关要求,全省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需完成放映电影11.2万场,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7、启动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启动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创建10个食品安全示范县、3个示范园区;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监管平台;推广安装20000台油水分离器;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软整合”,统一制定计划、统一经费管理、统一发布信息;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地方法规标准,扶持240家食品工业企业建立诚信管理手册和诚信信息管理程序。

——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创建10个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按照示范县创建标准指导县(市、区)组建应急快速反应队伍,完善工作基础设施,添置监管执法装备,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制定出台引导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吸引中小型食品企业入园经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统一监管。树立3个食品安全示范园区,在园区内建立运行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础设施,构建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监管平台,应用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将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到餐桌的每一个节点信息互联互通。

强化食用油和餐厨废弃油脂监管。制定出台《吉林省食用油和餐厨废弃油脂管理办法》和《吉林省餐厨废弃油脂收集运输和初级提炼加工企业的审批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在全省20000个饭店、机关学校食堂、群体性聚餐服务提供单位和高耗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推广安装20000台油水分离器。

推进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协调制定检测任务,共享检测信息,实现全省检验检测资源“软整合”。加大食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实现全省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按计划100%抽检。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力度,提高风险监测、检验检测频次和密度。

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法规标准体系。制定《吉林省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修改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食品安全综合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为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效法规政策依据。完成人参、鹿副产品、食用菌、饮料等吉林省特色资源食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强化食品行业城信体系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平台,制定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措施,全面实施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对严重失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强制退市机制。

8、继续推进扶贫开发

继续实施2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再实现3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实施2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规划对15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其中列入国家规划的有500个),2011年和2012年共启动实施了623个村(其中419是省政府层面启动的,204个是部门层面上启动的),剩余877个需在后3年全面完成。2013年计划对3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其中200个在省政府层面组织推动,其余100个由部门和市县组织推动。今年由省政府层面推动的整村推进为200个贫困村。

完成上述任务的主要措施:一是适当增加扶贫投入。2013年国家下达我省专项扶贫资金预算指标为46287万元,比去年增加39%;我省也将适当增加扶贫投入,确保实现脱贫目标。二是强化投入指向性。刚刚完成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能够保证资金和项目落实到人头。三是进一步提升整村推进平台作用。贫困村中贫困人口占30%以上,通过整村推进可以实现规划到村、扶贫到户,使贫困群众在政府的帮扶下,通过自主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四是夯实扶贫项目支撑。2013年将进一步督促各地把好项目关,使贫困项目保质、发挥效用。五是强化工作考核。国家对各省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已下达考核办法),省对市(州)、县(市、区)扶贫工作实行考核。

9、继续实施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

实施城乡居民饮水保障工程。 2013年全省计划解决12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10、启动城市“公交便民”工程

启动城市“公交便民”工程。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更新和新增城市公交车辆1500辆,建设城市公交停车场17万平方米,候车亭牌1300个,基本解决等车时间长、行车速度慢、乘车环境差、服务质量低等突出问题。

——城市公共交通是公益性事业,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为改善城镇居民出行条件,推进节能减排,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城市公交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公交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1、坚持实施平安吉林建设重点工程

新增5万个视频监控探头,基本达到城市重要街道、公共场所、各类学校等重点区域监控无死角。

2013年,全省将继续推广“法律援助直通车”,建立城市半小时、农村1小时、偏僻地区2小时,覆盖全省的应援速援的应急机制和服务圈。推广“法律援助网格化管理”,组建法律援助服务包保团队,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项到位”,确保法律援助服务无死角、无盲点,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准确、快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12、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计划

为25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对5万名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帮助7千名以上城镇残疾人实现创业就业。

——《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5年内使“116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各种康复服务”。这项任务有项目支撑、资金支持、组织保障。残疾人就业和培训工作主要是就业专项资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投入,通过各级残联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组织落实。我省从2013年起,启动“吉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3年,计划对5万名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帮助7千名以上城镇残疾人实现创业就业。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