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硬实力建设到软实力和巧实力的构建
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准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四个现代化”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强调的是国家“硬实力”的建设。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实际上注重的仍然是国家“硬实力”的建设问题。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国家的整体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实力是支配性实力,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含外交)、军事与科技的综合力量,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而“软实力”则主要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的感召力,还包括社会的组织制度与体制机制的支撑能力、人力与社会资源的再生能力以及文化的创造更新能力等各个方面。软实力体现为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论思维、舆论引导、战略策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国民形象等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贯穿软实力经纬、维系软实力灵魂的是文化。约瑟夫·奈认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21]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他所指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与硬实力都是为提升权力主体的国际形象或国际影响力而服务的。约瑟夫·奈曾直言不讳地说:“硬力量和软力量……都是以影响他人行为达到自身目的的能力。”[22]虽然硬实力的目标在于“硬控制”,软实力的目标则是“软制衡”,但都是为了达到权力主体[主权国家]自己的目的,只是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美国应对全球信息时代新威胁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还取决于其文化和价值观所代表的软权力,也取决于美国的政策是否让其他国家感到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尊重、自己的权利得到了关注。”[23]美国安全与和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苏珊尼·诺瑟(Suzanne Nossel)在2004年《外交》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巧实力”的论文中提出,美国外交应摒弃保守主义的“单边主义”战略,重视综合运用软实力与硬实力,巧妙地利用一切国际资源与力量来达成美国的战略目标,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约瑟夫·奈充分肯定了诺瑟提出的“巧实力”概念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2006年1月,约瑟夫·奈在《外交》杂志上撰文《重新思考软实力》,指出单独依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美国必须变革其外交战略,要将美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巧实力”。硬实力支配并作用于软实力,软实力影响并提升硬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磨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巧实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一文中指出:“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和政治硬实力相互融合,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成功不再单一地取决于经济硬实力,而是同时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这样评价文化软实力: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性大国,除了凭借其经济和技术这些硬实力之外,还要依靠“来自美国生活方式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很重要的文化上的吸引力,和来自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精英十足的活力和固有的竞争力”[24]。“巧实力”的构建渗透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硬实力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为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依托我国经济和军事硬实力的优势,积极发挥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二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如何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硬实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国家需要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巧实力”的构建成为综合国力提升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感到疑虑,“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2005年4月,胡锦涛在亚非峰会的讲话中强调,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首先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演讲中提出了“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25]的思想。和谐世界思想是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总结和发展,它的提出及其初步实践,对于我国外交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和谐世界”理念摒弃了国际关系中的实力政治,强调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的相互依存关系,倡导通过合作对话方式化解相互之间的矛盾,努力增强国际秩序的合理性和国际关系的稳定性。“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和谐世界”理念被国际社会认同,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构想基本确立,意味着中国正由国际关系理论话语权的“参与者”向“塑造者”角色转变。[26]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现代化建设时期,都十分注重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全局工作。特别是在当今经济文化呈现一体化趋势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反复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发展摆在国家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着眼点。“巧实力”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国家行为,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其中发挥着决策、推动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对外关系中提出了与其前任不同的“巧实力”外交战略。2009年1月13日,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说:“美国不能独自解决最紧迫的问题,而世界缺少了美国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奉行被称之为巧实力的政策,即面对每种情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所有政策手段中,选择正确的手段或手段组合。巧实力外交将是对外政策的排头兵”,从而明确提出了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战略。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发表就职演说,强调“依靠稳固的联盟和坚定的信仰”,谨慎地使用实力,更加“谦卑和节制”,改变单边主义,进行国家间更广泛的合作以及增进国家间的理解,明确传达了调整美国外交政策的信息。之后,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以及多名地区问题特使在不同的国际场合都重点强调了“巧实力”理念。美国在中美关系中注重组合运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多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那么,中国在与美国打交道时,也要创新应对策略,善于把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起来,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手段来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利益。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是因为美国的国家观念与美国的社会观念得到了完整吻合。国家倡导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与在美国社会中推广的基本理念高度统一,国家的意志得以通过民众的意愿得到顺畅地、自觉地贯彻执行,而且大众的心理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也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中国倡导的价值理念要被西方接受,就需要中国政府不仅从官方角度进行倡导和推广,还要加强民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技术和手段,从而使得“巧实力”的构建对内可以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对外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新环境。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约纳斯·帕雷洛—普莱斯纳和保劳格·卡恩于2011年12月2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别再为北京成为世界警察而不安》指出,今年是中国看待世界的态度发生转折的一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美国的防务预算持续缩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期望中国为维护国际稳定而承担起日益重大的责任。中国不能再在国际战略和经济事务中保持低调。……在10月份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上被杀之后,中国派出武装巡逻船进入缅甸、老挝和泰国,中国现在是事实上的湄公河警察。西方大国长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中国也可以这样做。西方应该将此视为机遇,而不是威胁。应该鼓励中国改变不干涉的态度,像对待伊朗、朝鲜和苏丹问题一样积极参与。无论如何,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用武力征服殖民地,尽管许多西方人往往惧怕日益具有干涉主义色彩的中国,但北京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主动可能也是件好事。[28]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行动也是一次借助军事硬实力传播文化软实力的成功典范,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
执政规律是任何一个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在党和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高瞻远瞩,及时转变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探索出了从追求人民解放到人民富裕再到人民民主、从强调国家本位到注重人民本位、从硬实力建设到软实力和巧实力构建的执政规律,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