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憧憬“少年中国”

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憧憬“少年中国”

近代中国人有一个“少年中国”梦。这个梦,是在戊戌变法寻求王朝维新失败后,并最终丧失对清末新政所抱任何幻想的情况下,为寻求民族自强而展开的全新探索之路。“少年中国”体现了重塑千年家国关系,建立新型民族国家,终结千年帝制的时代指向,使现代爱国主义成为自觉的社会意识,使中华民族经由伟大的辛亥革命,焕发出面向未来创造历史新纪元的无限生机与力量。

“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1894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次年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泱泱中华,从几度威仪万邦,衰落到遭受几乎所有西方列强的欺凌;从当了日本一千多年的先生,衰落到被这个东方蕞尔小国打得一败涂地……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康有为看到,文艺复兴之后,“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而中国,不改变王朝旧制,断无救亡富强之可能。1895年4月,康、梁联络在京赶考士子千余人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8年,以光绪帝为首,康、梁等人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主旨,是改变王朝旧制,以与中华民族救亡、自强相统一。改变旧制,首先要改变“君-民”关系,形成一种“合群”的民族生态。严复、康有为等人主张“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强群固本,实现“保国、保教、保种”之目标。梁启超指出,国家是“合群”的产物,“以独术治群”,会使人人只知有己,不知有国,虽有四万万之众,却一盘散沙;“以群术治群”,君民同群,则会“使其群合而不离”,使国人超越个体,以群体共同利益为重,达成万众一心之民族凝聚力。这显然超出了王朝臣民旧观念,萌生了一种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

基于上述新观念,戊戌变法提出经济上设农工商、路矿局,倡办实业,修铁路,开矿藏,组商会,变财政;政治上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国事;军事上建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革新措施,旨在变革封建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救亡自强。

变法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但也受到保守势力的强烈阻挠。当新政与旧制稍有冲触,守旧官僚、文人一拥而上,痛斥康、梁为“保中华、不保大清”的“乱臣贼子”;他们认为中国主要危险不在经济技术落后,不在专制制度衰朽,而在“圣道”沦亡和“以洋为师”;他们鼓动独掌军政大权的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帝,废止新政。康、梁外逃,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变法失败,充分暴露了传统王朝观念的极度反动与保守。在那种政治生态下,康、梁等维新派敢于对延续两千多年的王朝专制提出挑战,无疑表现出了极大的魄力和勇敢。这必将推动后人诉诸全新的政治和文化选择,以全新的国家观再造国魂,以全新的爱国主义引领民族救亡自强。

帝制新生之梦的破灭与“少年中国”梦的呼唤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发生了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廷完全丧失国家主权,4.5亿两白银巨额赔款使其财政陷入全面危机。由此,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至1911年再行“新政”,企图挽大厦于倾倒,通过改良实现帝制新生。

尽管新政在深度及广度上均比戊戌变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舆论却斥之为“闹剧”、“假新政”。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清廷对设立责任内阁、召开议会等新政的关键环节一再拖延,或改头换面,大搞“皇族内阁”,致使汉族官僚军阀集团开始“离心”,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立宪党人开始认同革命党推翻帝制的主张。同时,加税于民,造成民变四起,各省混乱,局势失控。

当仁人志士丧失了对新政的任何幻想之后,他们开始认识到,“老大帝国”已无可救药,要救亡自强,必须重新探索个人、国家、民族在未来世界中的坐标。继严复提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之后,梁启超超越同代人单纯“排满”的狭隘汉族主义,展现了“兼以蒙、回、藏诸民族为构成分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实。在此基础上,他以进化论为依据颠覆传统王朝观,用领土、人民、主权三要素诠释国家,建构了全新的领土、主权、人民、国家认同,使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涌出了中国地平线。由此,“祖国-中国”意识全面觉醒,“民族精神”、“祖国主义”、“爱国主义”、“国魂”等口号响彻中华大地,展示出全新的爱国主义精神。

1900年2月,梁启超写就了回肠荡气的《少年中国说》,与“老大帝国”相对,称“我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少年中国“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所以“在今日为少年国”。他翘首以待少年中国横空出世:“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蔡元培、李伯元把中国比作欲来的日出和风雨:“看那潮水,听那风声,便知……老大帝国,未必转老还童”,“幼稚时代,不难由少而壮”。现在的光景“大约离着那太阳要出,大雨要下的时候,也就不远了。”“少年中国”一扫“老大帝国”的朽态,展现了一种创世纪的激情、精神和力量,引起国人的广泛共鸣,成了清帝逊位、“大中华民主国”开元的报晓。 

“少年中国”由理想建构转入现实创造,启动了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进军

1911年,“少年中国”这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梦想,迎来了由理想建构转入现实创造的新阶段。10月10日,湖北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11日,武昌城内遍插革命旗帜,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并立即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此后,大多数省份先后宣告独立,清朝统治分崩离析。

11月24日,在欧美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回国,经17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承载着国人复兴民族的希望,中华民国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宣告成立。2月12日,袁世凯胁迫清帝退位,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终结。

武昌起义后,西方列强敌视中国革命,不断向革命派施压,加紧扶植袁世凯。立宪派害怕革命继续发展危及自身利益,也希望拥有北洋武装的袁世凯来维持社会“秩序”。同时,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在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民国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孙中山解除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取而代之。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成功,但其伟大功绩不可磨灭。它完全终结了帝制,沉重打击了专制势力,使国民思想获得巨大解放。从此,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谁要与此背离,就注定被人民抛弃。同时,中国沿着新型现代民族国家轨迹,启动了解放以往被王朝专制禁锢下的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历史进程。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曾几何时,民国“其形维新,其实依旧”,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振兴中华的理想并未得到落实,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梦想依然艰辛曲折,但是,中国人民迈向民族独立自强的脚步已不可阻挡。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